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十七大報告中的一系列關注民生的新名詞和新舉措,成為媒體矚目和國人熱議的重點。十七大以后,一些涉及民生的若干惠民政策,將由決策層面轉變到兌現民生利益的實質性操作層面。國人期待的不光是停留在報告中的“民生語言”,而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民生利益”。因此,讓筆者思考的是黨的十七大奉獻給國人的巨大“民生禮包”,將以什么樣的方式被送達到國人手中。其中,如何保證惠民措施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防止民生政策遭遇“梗阻”,當是關鍵問題。
不可否認,當前仍然存在著中央和地方的經濟博弈,職能部門和利益集團的自肥,干部民生政績觀念的缺失等問題,都將嚴重阻礙民生政策在基層的有效落實,使黨的惠民政策難以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破解民生政策不能直達基層的難題,關鍵是要鑿通惠民政策和民生利益對接的“通道”,防止黨的重大民生政策“熱在上層,冷在基層”。
要高度重視和解決好中央和地方的經濟博弈問題。屢禁不止的官商勾結,頻頻發生的安全事故,屢叫不停的超標排污,年年完不成的地方減排指標,我們不僅從中看到了地方保護主義的陰影,更在令行不止中讀到了地方與中央權力博弈的恣意張狂。要真正將民生語言變成民生利益,既需要不斷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威,更需要地方各級政府積極跟進和鼎力支持。最根本的出路仍在于妥善調整中央和地方的權事劃分和利益分配,科學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以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各地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把民生福祉作為一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要高度重視和解決好職能部門和利益集團的自肥問題。每一個關乎民生問題的背后,多少都能看出一些部門權力和利益的爭奪。比如,惠及全體國民的醫療體制改革,涉及多個部委。如果這些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不能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恐怕還是難以解決。若不能有效遏制部門的利益紛爭,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行業壟斷化等不利于民生的問題就難以妥善解決。而讓人憂慮的是,當前行政權力的擴張,部門權力對利益的追逐以及相關權力機構的利益競奪,在一些領域已發展成權力政治的尋常生態。
要高度重視和解決好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民生政績觀念淡薄的問題。任何一個好的政策都需要干部去貫徹和落實。中央惠民的盤子越大,越需要強化干部的民生政績觀念。時下,部分干部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導致民生政策打了不少折扣,很多民生政策在基層走樣變形。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把黨的民生政策從中央到地方以接力的形式完完整整、不打折扣地送到群眾中去,鋪設一張四通八達兌現民生利益的“寬帶網”。調整和制定更為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把民生指標、生態指標和百姓評價都納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標準,引導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念從偏重經濟增長轉變到增加人民福祉上來,從注重增長速度轉變到重視增長質量,把黨的民生政策切實變成惠及民生的政績,人民盼望的政績。(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