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寨門口的欄門酒,酒杯用羊角做成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月10日上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馬游村的郭友珍穿著艷麗的彝族服裝,在舞臺后準備登臺演唱梅葛《歡迎您》。她精神矍鑠,顯得格外激動。這一天楚雄州人民政府彝族梅葛文化傳承保護專題現場辦公會在姚安縣馬游村舉行,郭友珍受邀到現場演唱"青年梅葛"和"娃娃梅葛",內容主要是童謠和青年男女純真情愛的故事。已經65歲的郭友珍,因為擅長演唱“梅葛”,作為云南省民間藝人的她多次接受國內外藝術家的采集、錄音和錄像,并且每年還能得到政府3000元的補助。
青州馬游坪梅葛希望小學的學生在課間跳梅葛操
“梅葛”是楚雄彝族的創世史詩之一,最早發源于姚安縣官屯鄉馬游村,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被視為彝族的“根譜”。“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意為把古老的故事說出來。“梅葛”沒有文字記載,千百年來,靠彝族人民口耳相傳才得以傳承下來。“梅葛”是彝族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總稱,分為創世、造物、婚事戀歌和喪葬四個內容,整理翻譯過后的梅葛共5775行。2008年6月,“彝族梅葛”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雄師范學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楊甫旺長期關注馬游坪地區梅葛傳承的情況。談到梅葛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他說:“截至2000年,整個馬游地區會唱梅葛核心部分的不超過10人,而能唱創世部分的僅為3人,并且大多年事已高。”他認為“梅葛”的傳承與保護面臨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梅葛生態文化的改變。彝族的祭祀場所和姑娘房都已經不復存在,以此為基礎的“梅葛”便失去了基本生存環境。為了有效傳承保護彝族梅葛文化遺產,楚雄州決定成立中國梅葛文化傳承保護基金,重建姑娘房等,恢復生態環境并且保護梅葛民間藝人和培養畢摩繼承人。
當天,在馬游村舉行了中國彝族梅葛文化傳習所的掛牌儀式,同時成立了中國彝族刺繡研發中心、云南畫院寫生基地和梅葛文藝表演隊,在馬游小學進行蘆笙舞代替課間操的試點,采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請當地老藝人給青少年傳授梅葛文化;全面啟動以梅葛文化、民族風情體驗為核心的旅游線路開發建設,將馬游坪梅葛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成為彝族梅葛文化風情精品旅游線。
(云南記者站:李映青 實習生: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