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記者日前獲悉,200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田野考古、學術研究、科技保護等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共對221個項目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掘各個時期墓葬400余座,累計發掘面積1.3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4000余件(組),共出版報告、專著9部,發表簡報、論文等182篇。研究院在主動性考古項目、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和基本建設中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成績斐然。
主動性考古項目
據悉,研究院今年的主動性考古項目,在做好明長城資源調查這項國家和省局的重點工作任務的同時,繼續緊緊圍繞大遺址保護開展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陜西省明長城資源調查:今年共調查明長城墻體398段,調查長度1100余公里;單體建筑1497座;關堡共115座;相關遺存52處,對陜西明長城及相關遺存的分布、走向、長度、保存現狀等有了更為全面和明確的認識。
大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08年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繼續聯合對周公廟遺址進行發掘,發掘一處龍山時代的窯洞院落建筑遺址、商周時期8條壕溝遺跡以及一處商周時期墓地。出土了7000片卜甲,有刻辭者近700片,可辨識文字1500余字,新字形屢見,內容豐富。該遺址是目前發現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遺址,不僅豐富了周公廟遺址及西周甲骨文字研究的資料,而且對遺址布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秦雍城考古勘探和發掘:2008年秦雍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對秦雍城六號秦公陵園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和測繪,并對“秦穆公墳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
西漢帝陵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08年對漢平帝康陵進行調查和勘探。發現陵園5座,建筑遺址19處,外藏坑7座;并探明了漢平帝陵和王皇后陵的墓葬形制,第一次搞清了康陵各個陵園之間的關系,確定了兩個大陵園的早晚順序,為最終確定學術界尚有歧議的康陵歸屬問題提供了依據,對研究漢代帝陵制度的發展變化也具有重大意義。
唐帝陵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08年主要對唐玄宗泰陵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同時根據橋陵二期保護工程的需要,對橋陵進行了調查、勘探,對南門門址、南門西闕臺、南門西側蕃酋殿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近一年的田野工作,基本搞清了橋陵、泰陵的總體布局和附屬建筑遺址的結構特征,對唐陵石刻的類型和風格又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為唐代帝王陵墓制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資料。
統萬城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09年繼續對外郭城城垣遺址進行調查,對內城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并對西城西門外甕城進行了考古發掘。確認了外郭城呈刀把形,探明了西門西甕城、南甕城、北甕城和護城壕等遺跡,基本搞清了西門甕城的形制、結構和損毀時代。同時,在近年來取得的考古工作成果基礎上,還對統萬城遺址及周邊約25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了航空遙感調查,制作出航空遙感影像圖,對其中的2.5平方公里區域又進行了詳細遙感調查,建立了數字高程模型,為下一步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和考古工作提供了科學詳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