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家紡織廠的生產線。胡慶明 攝(人民圖片)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紡織業出口下滑趨勢仍未扭轉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內銷產值13384.45億元,同比增長10.72%。這一數據說明了我國紡織業回暖的關鍵力量——國內市場的拉動力。
企業
數量擴張轉向品牌提升
2009年1月-6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747.2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0.88%,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288.41億美元,同比下降14.89%,服裝累計出口458.85億美元,同比下降8.16%,總體出口下滑趨勢未改,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中國紡織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嚴峻。
紡織業是中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4月2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繼續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品研發、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實現產業升級。中國紡織企業在調整出口結構,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準確定位、增加新產品投放、完善銷售網絡,及時把握了內需市場。
做強比做大更重要,優化調整創新才有新出路。8月9日,“2008-2009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出爐。名列前茅的雅戈爾股份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如成表示,金融危機給出口帶來一定的沖擊,同時又給企業帶來非常好的調整機會,雅戈爾加大了在內銷市場上的投入和調整。“以前雅戈爾品牌定位比較寬泛,消費者從18歲到60歲,消費的對象從農民到公務員都有。現在我們把產品細分為三個層面,定位明確,完成從數量型向品牌型的轉變。”李如成說。
為了尋找新的市場銷售份額,紅豆集團鎖定大眾消費群體,提出平實、平價、平和、平民的經營理念,不僅在大中型城市開設了商場專柜、專賣店,還在農村鄉鎮都遍布了紅豆服飾的門店,這一銷售渠道的擴建使得紅豆集團今年1月-6月份銷售額同比增長10.6%,利潤同比增長5.16%。
國際知名品牌波司登一直致力于擴大產品的國際影響和銷路,在日本、美國、俄羅斯等68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波司登”商標,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但在此次調整機遇中,波司登重點加強了產業鏈集群建設,帶動了常熟及周邊地區的服裝集群的發展,并帶動了包裝、染織、面料、輔料、羽毛以及終端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壯大,解決20多萬個就業崗位,形成了以波司登為龍頭的龐大產業群體,增強了抗擊風險的能力。
行業
三大終端市場平穩上漲
來自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紗1096.22萬噸,同比增長9.40%;布258億米,同比增長0.16%;服裝106.44億件,同比增長3.70%;化纖1288.48萬噸,同比增長10.57%。
對此數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分析指出,在衣著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市場中,服裝類比重最大,由于是剛性消費品,并且在電子商務平臺引入、企業銷售網絡建設完善以及居民品牌意識加強的背景下,國內市場的衣著服裝類市場持續穩定上漲。家用類與房產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新房的購買與居住促進了家紡產品的消費,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家用類紡織品也不斷打開銷路。
孫淮濱解釋說,產業用紡織品涵蓋領域廣泛,從醫療衛生、交通建筑、農用水利到航空航天、海洋勘探無所不在,隨著我國基礎設施的完善、高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的對接,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在數量和技術水平上都體現著飛速的發展,是我國紡織業最活躍最有潛力的新興力量。而且,在紡織工業優化產業升級中,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發揮了巨大的優勢,大大緩解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壓力。
前景
后危機時代穩步前進
對于金融危機后我國紡織業的出口發展,孫淮濱指出,雖然現在還存在不穩定的因素,但中國紡織業的總體競爭力還是十分優越的。首先,國外品牌在受到金融危機重創后,急需尋找中國企業的合作,這為我國企業進一步走向國際打開了出路。其次,俄羅斯、巴西等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紡織品需求大量增加,但本國供應量不足,這些國家大量依靠中國的紡織品進口。
對于越南、印度等國服裝加工市場的興起,孫淮濱分析說,這些國家雖然在加工產業上趕追上來,但在整個紡織業產業鏈上遠遠不及中國,在棉、紗等原料的進口上還要依靠中國,這樣,他們服裝加工業的發展也間接促進了我國紡織品的出口。
編輯:寧波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鄭智 郜利敏 董相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