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外部需求仍然萎縮的情況下,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在應對世界范圍金融危機中率先交出“積極答卷”。但記者近日在粵皖浙黑等多省調研時了解到,內需之弱、產能之憂、用地之困、轉型之痛、環保之殤等“經濟痼疾”為正在緩慢復蘇的中國經濟敲響了警鐘。
內需之弱
相關數據顯示,國內消費和投資不均衡狀況正在變得越發突出。2008年的私人消費只占到GDP的35%,在1990年占GDP49%的水平上有所下滑。與此相反,同期的投資額從占GDP的35%增加到44%。政府今年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刺激計劃中大部分都指向了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膨脹了投資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在合肥一家公司工作三年多的許小偉是單位的技術員,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妻子在另一家企業做出納,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這個月收入不到5000元的小家庭結婚時一直跟父母擠在一起住,一年前新添的小寶寶讓他們不得不考慮另買房子單住。
許小偉最終選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高層住房。每平方米5000多元,房子交完契稅等花費近72萬,貸款43萬元,三十年還完,每月還貸2500元。父母為了幫他們買這套房子,拿出了積攢多年的20萬元錢,作首付。
如今,許小偉每月還完貸款后,家庭收入僅剩余2000多元,根本不夠開支。因此父母幫著付完首付后,又貼錢幫著帶孫子。老人和他們的小家庭因此負擔都重了很多。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學家孫自鐸認為,內需提振不能光看少數幾個領域。以房價為例,房價提升并不能代表國民的內需增長了。相反,走高的房價反而擠占、消耗了其他領域的消費能力。一套房子實際上就消滅了一戶中產階級,對內需起的是抑制作用。政府應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穩定經濟信心等措施來保障中長期消費。
產能之憂
“紡織業產能過剩的情況還比較突出?!睆V東省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周天生說,雖然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紡織企業就已經逐步意識到并開始嘗試應對產能過剩問題,但從現在的情況看,廣東省關停的主要是一些制衣廠、服裝廠,屬于紡織產業鏈的下端,處于產業中端的紡織企業和紡織產能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調整。“當前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是企業主動減產的少,政府壓產能的多?!敝芴焐J為,無論如何,針對產能過剩的調整工作還應該繼續和加強。
另一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是鋼鐵業。來自統計局、工信部的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時,我國鋼產量占世界鋼產量的4%,而現在占世界鋼產量的40%。現在鋼鐵全國的產能是6.6億噸,過剩1.9億噸,另外還有5000多萬噸鋼鐵項目在新建。
目前全國水泥產量在增加,但是利潤卻在不斷下降,像有一些重點水泥生產大省,如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省,都存在著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記者在各地調研時了解到,平板玻璃、造船、化工等行業也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專家孫自鐸介紹說,不僅在傳統行業,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趨勢。許多地方都把這幾個產業作為下一輪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如果一哄而上、缺乏有序發展,就有可能在新興產業領域里出現過剩的情況。產能過剩這個反復發作的“經濟頑癥”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增長,更為金融危機之后正在緩慢復蘇的中國經濟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