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
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宏村,最近被授予中國首批生態文化村稱號。11月1日,記者眼里的宏村碧波倒影,粉墻黛瓦,綠枝紅葉,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處處皆是精美的中國畫。據了解,作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宏村在依托古村落資源加快發展中,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精心呵護世界遺產,生態文化保護建設方面的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一位名叫田海英的當地工作人員介紹,位于黃山腳下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現存明清古民居137幢,并以獨特的牛形村落原型、舉世無雙的人工古水系、精良的建筑藝術和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構成皖南古村落特有的景觀風貌,素有“中國畫里鄉村”之美譽。2000年11月,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的歷史文化瑰寶。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歷史遺存也面臨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侵害,自然因素損壞,宏村也不例外。如何“善吃祖宗飯,不斷子孫糧”,在黃山市和黟縣的領導下,宏村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黟縣宏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宏村古村落消防規劃》、《宏村古水系保護規劃》、《宏村古民居保護和修繕辦法》的編制與實施,構筑了政府與民間聯動的保護網絡。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筑史上一大的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古水系修建400余年后的今天,宏村家家門前依舊清泉潺潺,游魚可辨,月沼與南湖碧水蕩漾,倒影清晰。為加強景區古水系水質保護,宏村景區內禁止使用含磷洗潔劑等,以減少有機物對水體污染;規范宏村旅游區生活污水特別是餐飲污水的排放,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規范景區內居民化糞池建設。附近河道配備專人長效管理,做到無漂浮物,無白色污染物。古民居是保護的重中之重,宏村投入5000多萬元,逐步實施了古民居修繕、“三線”地埋、白蟻防治、室內電路整改、消防隱患整治、道路仿古硬化、南湖景湖改造等保護工程,另外還完成了農貿市場和旅游工藝品市場的搬遷。今日宏村真是世外桃源,寧靜雅致,恍如夢里江南。
宏村擁有豐富的生態和物種資源,僅遺產地有大小珍貴樹種近200棵。近幾年,他們對遺產地的所有名木進行登記掛牌保護,定期“體檢”和護理。為實現防風害、防蟲害、防破壞的目標,預計用一年時間投入一百萬元對宏村遺產地所有名木古樹進行一次全面維護。同時,還制定村民防火公約,積極開展植綠護綠活動,逐步實施封山育林、名木古樹復壯工程。
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宏村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挖掘、整理及復活傳統文化習俗。堅持用文化支撐、包裝、拓展旅游,推出一批古黟特色的文藝表演活動,挖掘整理徽州祠祭、雉山鳳舞、古黟民謠、婚嫁迎娶、際聯斗鳥會等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活動,深受游人喜愛。
宏村堅持生態保護與建設,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以農業綜合開發與旅游相結合為導向,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村邊遍栽烏桕樹,造毛竹林154畝、發展茶園79畝,對東邊溪河進行小流域治理,實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宏村古民居文化遺產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品位,充分體現“中國畫里鄉村”的美稱。
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世界遺產地的金字招牌,讓宏村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村里有賓館、餐飲、零售工商戶300余家,賓旅館床位上千張,旅游相關產業從業人數超千人。竹系列旅游工藝品的產研銷產業鏈初具規模,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2008年,宏村接待游客突破80萬人次。宏村門票收入的20%“反哺”于文化遺產保護。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保護與發展本是一對不易協調的矛盾,宏村知難而上。一系列舉措,有效維護了古村落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延續了文化遺產文脈,初步構建了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近年來,宏村還先后獲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全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等殊榮,成為黃山市乃至安徽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鄉村之一。
編輯:段若蘭 來源:中國日報上海記者站(通訊員 金一梅 畢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