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與“倒煤”成為返鄉溫州商人口頭語
中國日報網消息:連續兩周來,十多位從阿聯酋迪拜回鄉的商人先后走進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辦公室,向周德文會長訴說迪拜世界集團債務危機波及溫州民間資本的范圍與影響。
周德文被溫州商人尊稱為“娘舅”,一直在為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鼓與呼。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個冬天溫州商人有點‘冷’。”因為浙江省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省金融辦、銀監局等相關部門剛剛調查清楚他們在外投資煤礦的情況,迪拜經商的溫州人又出現了新問題。
迪拜樓市被套資金30多億元
“高處”不勝寒。11月下旬,亞洲商務衛視董事長王偉勝前腳抵達家鄉溫州,后腳傳來的就是迪拜世界集團債務危機。他說:“這場由主權債務引發的‘風暴’殃及當地金融、房地產、旅游等相關行業,導致市場信心下降,投資房產的溫州人不乏被套牢者”。
迪拜用十年時間完成其他國家大城市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外來人口比例高達90%以上。以溫州商人為代表的華人是當地一支重要的建設力量。王偉勝在迪拜經商十余年,起初從事國際貿易,后轉入電子商務與新媒體行業。
隨著中東這座轉口貿易中心的快速崛起,國際資本云集,樓市投資預期回報率屢創新高。據王偉勝介紹,迪拜投資房產幾乎就是炒“樓花”,你只要付總房價的十分之一就可擁有圖紙中的某套房子。實際上,不只這套房子可能子虛烏有,甚至項目地塊還只是一片海灘或者荒地。
由于迪拜發展速度太快,房子升值迅猛,并且阿聯酋幾乎不需要繳納房產交易稅。10月份買一套總價1000萬元的房子,可能首付只需要100萬元。時隔一個月,這套房子升值百分之十,房主只要把房子倒手,就能凈賺100萬元,投資回報率是百分之百。
王偉勝表示,這種火箭般升值速度與高額投資回報率對溫州民間資本頗具吸引力。除了“炒房團”從溫州直飛迪拜外,在那里從事國際貿易的溫州人也紛紛把富余資金投入到樓市中。
“早期入市者掘到‘第一桶金’,而高價接盤者紛紛被套牢”。溫州中意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崇樓向本報記者透露,自己就是迪拜主權債務危機波及樓市的一個受害者。他們家原計劃今年年底到迪拜的新房中過年,但“風暴”一來,房子延期到明年交付,入住時間成了未知數。
最近,迪拜“上海島”島主胡賓在北京、上海等地飛來飛去。2007年,他“掌印”的上海中州國際控股集團以2800萬美元價格購得此島,從而拉開了溫州商人進軍阿聯酋“世界島”版圖的序幕。
加拿大溫州商會會長張進云在2008年取得迪拜填海建造的人工島“丹娜島”中50萬平方米永久所有權。
他們在中東雄心勃勃打造中國特色旅游房產的動因不外乎是看到島嶼房巨大的升值空間。溫州商人買“上海島”平均地價不足1000美元/平方米,如果按計劃建成別墅區的話,升值潛力巨大。鄰近的阿聯酋的“愛爾蘭島”的房價每平方米已突破一萬美元,“朱美拉棕櫚島”每套住房的價格在50萬美元至140萬美元。
溫州商人胡賓是最先感受到世界金融風暴對阿聯酋“人工島”沖擊的。今年三四月,他就“離島”上岸,常居國內。胡賓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等我閑下來,好好同你聊聊迪拜‘島’的故事”。
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陳志遠說,“金融風暴像自然災害一樣不可避免,采取自救措施就是希望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據調查了解,溫州民間投資迪拜樓市被套的資金達30多億元人民幣,這并不包括在迪拜經商的溫州人購買的自住房的縮水資金。詹崇樓表示:“他們一時半會脫不了手,解不了套”。
省外煤礦投資損失150億元
最近,浙江省政府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金融辦、銀監局、國土廳,以及溫州市政府,平陽、蒼南縣政府先后派出隊伍調查溫州商人省外投資煤礦情況。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浙商礦業發展研究”報告稱,省內基本不產煤,以溫州商人為代表的浙商在省外投資煤礦及其資金面臨嚴峻形勢。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商人在省外投資煤礦450多座,總投資額500億元以上,與煤炭產業相關的浙籍從業人員超過十萬人,煤炭年產量5000多萬噸。其中3500多萬噸煤炭直接或間接銷往浙江。
一位參加省、市、縣調查座談會的煤礦投資者告訴本報記者,政府部門主要是了解煤礦投資者返回溫州的經濟損失與社會影響有哪些,金融辦、銀監局則關注涉及煤礦投資的貸款與投資規模有多大。
浙江銀監局調查發現,溫州人在外經營煤礦由來已久,近幾年煤炭行業的高額利率吸引溫州各個階層人員入股投資。大股東背后有許多小股東,小股東資金多來自親朋好友,形成民間“金字塔”式的融資方式。以平陽縣水頭鎮為例,80%以上的家庭參與煤礦經營投資。
投資煤礦的林董事長透露,“民間‘紅股’、‘紅子’非常流行”。所謂“紅股”、“紅子”,也就是民間高利貸。比如,左鄰右舍借1000萬元給你投資煤礦,一年不管虧損還是盈利,利息可能就要達到500萬元。這種借貸資金成本非常高。
省銀監局調查,溫州商人在全國各地投資經營的煤礦以小煤礦居多,且大多數是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在礦產資源整合中成為首當其沖的整合對象。尤其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煤炭行業政策不斷調整以后,溫州部分把用于主業再發展的資金投資到煤礦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資金鏈風險顯現。
溫州商人用于省外煤炭經營的貨款部分是通過“個人經營性貸款”方式發放的,主要以保證、抵押、聯保為主。可在實際操作中,部分貸款的擔保人與借款人同樣從事煤礦投資經營,甚至是煤礦股東,自身面臨重組困境。這種關聯擔保使得部分投資煤礦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缺乏根本保障。
據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調查,溫州投資省外煤礦的500億元民間資金將損失150億元左右,主要是資產評估損失、停工停產損失,以及機會成本與社會就業的損失,從而影響民間資金安全、區域金融穩定與民間投資行為等。
這份調查報告指出,溫州商人省外投資煤礦的部分礦井因資源有限,評估價值低于投資成本。部分礦井多次轉手,隱性投入大,成本高,在資產評估中難以計入成本。部分礦井資產評估低于市場實際價值;資源整合中大部分煤礦處于停工停產,每個礦井日常仍需要大量人力、財力與物力維護。否則,煤礦無法運轉甚至報廢。
經歷2005年、2008年兩次省外投資煤礦高潮后,目前大部分回鄉的溫州商人表示:“拿到補償款后,將退出煤礦投資市場,尋找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