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目前我國食用油自給率不足50%,早已超出了國家戰略安全警戒線。
1996年以來,我國食用油進口量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量,是世界上第一大食用油及其原料進口國。更嚴峻的挑戰還在于,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等跨國糧商,已經在我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完成了對我國食用油上游原料、中游加工和下游市場的絕對控制權。
用這些跨國糧商的話說:“我們要把80%的投資用在消滅對手上,把20%的投資用在合作上。”針對這種咄咄逼人的失控局面,我們認為需要在國家層面支持花生產業。
花生油已經成為我國三大食用油之一,花生產業也因此更具有支柱性和帶動性作用。筆者認為,應當充分認識花生產業對國計民生的重大影響,以確保后金融危機時期國家食用油戰略安全,減少食用油及其原料進口,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家競爭力。
競爭優勢突出
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2008年的貿易總量超過200萬噸,價值約為20億美元。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種植花生,每年收獲面積3.45萬畝,總產量3300萬噸。與2000年相比,2008年全球花生油年產量為490萬噸,增長了9%。在人類食用油消費中,花生油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年消費量在480萬噸左右。其中,我國和印度消費量最大,約占總量的3/4。
我國花生具有戰略競爭優勢。花生是一種耐瘠薄、抗干旱作物,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7000萬畝,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總產量為1500萬噸,占全球40%,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在65萬~78萬噸之間,占國際貿易的40%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從全球戰略格局上判斷,我國花生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的省份現有14個,單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競爭優勢突出。
戰略地位認識不足
但目前我們對花生產業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把花生與大豆進行了比較,結論是每畝花生產量為250公斤左右,大豆在120公斤上下;花生含油率為50%左右,大豆在20%上下,花生畝產和含油率都在大豆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生產同樣數量的食用油,種大豆需要4畝地,而種花生僅要1畝地。
在花生主產區我們了解到,當地群眾代代相傳著“一畝花生四畝糧”的說法。指的是在相同生產條件下,一畝花生所獲得的有效經濟收入,分別是小麥的3倍、水稻的4倍和玉米的5倍。但群眾特別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花生不能像小麥、水稻和玉米一樣,得到種植、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
另外,花生在價格形成上不享受最低保護價,完全由農民自己承擔市場風險。今年3月,國內花生價格跌到了每噸4000元,農民手中的花生不得不忍痛喂豬,導致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約650萬畝。
我們注意到,2008年4月,財政部在《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中,對花生僅規定了額度極低的補貼,基本上把花生排除在政府支持的品種之外。9月,農業部發布《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提出未來8年重點培育16個優勢農產品品種,并在全國劃定58個優勢區,花生再次無緣“優勢品種”之列。1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農產品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49號),其中明確規定,用花生加工制成植物油和餅粕等副產品的企業享受該政策。
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擔心稅收下降不愿實施到位,在客觀上抵消了企業做大做強的積極性。
此外,對花生產業的科技研發投入也不夠。花生科研力量非常分散,非常憂慮的是,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花生至今未能形成優勢產業帶,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影響大,只能靠天收成。其中最大的隱患,是花生種子繁育缺乏科技投入,人員、機構和條件不足以系統培育優質專用品種。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不從國家層面重點規劃花生科研專項,就會導致整個產業鏈遭受更嚴重的弱質性和風險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