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成都經貿中專原有的校園,已全部被租賃。本報記者 孫旭陽攝
中國日報網消息:截至昨日,當地有關部門仍在為成都市經濟貿易中等專科學校(下稱成都經貿中專)的未來而協調。這所學校早在2007年便被撤銷了編制,失去了招生資格。但3年來,該校轉包給私人老板后,依舊招收了至少800名學生。
2007年喪失招生資格
據成都經貿中專負責人林發云證實,從2005年起,該校原有的教師就停課了,校舍對外出租,桌椅也封存。依靠與多個社會力量“聯合辦學”,學校維持至今。
至2007年4月,學校被管理方———成都市商務局并入該局的商務中心后,失去了獨立法人資格,又被政府撤銷了編制,按規定已不能招生。
三年轉包招生依舊
然而,成都市教育局證實,3年來,該校招生依舊。
2007年,經貿中專先與多人合作辦學聯合招生。去年3月,與四川眉山市勇紅教育咨詢有限公司(下稱勇紅公司)達成聯合辦學協議,后者使用經貿中專的牌子辦學,按學生數繳納“管理費”。
代表經貿中專簽字的成都市商務局干部費加說,勇紅公司在本學年應支付8萬元的“管理費”,至今只給了一半。
多人發現上當要求退費
據介紹,勇紅公司的老板羅勇是四川樂山市人,初中文化程度,因協議成為經貿中專的“校長”。羅勇承認,他經手招生800多人。
羅勇打出的招生廣告與實際情況不符,多名學生和家長得知學校詳情后,多方投訴,要求退費。
為此,成都市商務局、教育局和成都市政府,去年年底多次會商此事。經貿中專負責人林發云透露,上級領導要求“確保穩定”,防止出現大規模的退學事件。
兩部門均稱與己無關
出現上述情況,到底誰該負責?教育局職教科處負責人稱,成都經貿中專的招生指標由成都市招生辦下達,與教育局無關。成都市招生辦則表示,招生辦只是按照教育局事先審批的招生計劃行事。不具備招生資格的經貿中專為何一直能招生,要問教育局。至今,800多名學大部分在外地實習,等待校方發放三年一期的畢業證。
■ 調查
所有方為發工資轉包公辦中專
承認三年前該校已不具招生資格;成都市教育局和招生辦推諉監管責任
在羅勇“校長”的學校數十公里外,成都市大石西路153號院一套民房內,同樣有一間掛著經貿中專學校校長標牌的辦公室。目前正在此辦公的林發云說,除了羅勇“校長”外,目前的經貿中專已沒有專屬校長,也沒有獨立法人代表。
為收管理費轉包公辦學校
早在2007年,成都市商務局將下屬的經貿中專、火車南站開發區管委辦、蔬菜淡季調運公司和生資辦等性質不一的部門組建到一塊,成立商務綜合服務中心,簡稱商務中心。
這個自收自支單位成為經貿中專的直接管理方,但學校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嚴格說不具備招生資格”。
成都市經貿中專成立于1983年,起先是該市商業系統培訓干部之處,1992年始向社會招生,1997年成為自收自支單位。
“公辦學校自收自支,在四川省就我們一家。”林發云說,當時學校勢頭正旺,擁有學生2000多人,教師不愁升級。
然而,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該校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到2005年,該校教師全部停課,桌椅教具封存,校舍則面向社會出租。當時,該樓就開始與社會力量聯合辦學,收取管理費。
2007年,該校并入商務中心后,資金鏈很快斷裂。從去年3月開始,包括26名原教職工在內的商務中心員工,工資被停發。其間,成都市商務局向這些員工借支極少量的生活費。
代表校方與羅勇簽署聯合辦學協議的商務中心干部費加說,將學校交給私人老板的風險,他并不是不清楚,但管理費每年能收8萬至10萬,中心職工無法拒絕,“為了多為職工謀福利”。
更重要的是,如果停止招生,經貿中專會徹底消失,最后的財源也會斷絕。
相關部門均稱與己無關
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證實,成都市教育局曾多次指出經貿中專辦學資質存在問題,但并未強令其關閉。因為經貿中專的行政級別并不比區級教育局低,所以很多問題在區級范圍內難以解決。
“這應該由市教育局和商務局協商解決。”武侯區教育局職教科負責人說。
經貿中專既已失去招生資格,為何連年招生呢?武侯區教育局稱不歸其管,成都市教育局職教處則表示,是該市招生辦下發的招生指標,與職教處無關。
成都市招生辦對上述說法表示詫異,“市教育局不批準學校上報的招生計劃,我們怎么會有招生指標?”
林發云也證實,其招生計劃由教育局批準。
對于經貿中專存在的問題,成都市商務局負責人表示,這都是其下屬商務中心所為,商務局對一些問題也沒有辦法,只能慢慢協商。
這位負責人證實,為了討要工資,商務中心80多名職工多次上訪鬧事,經貿中專原教職工為骨干。
去年12月,商務局已呈請成都市政府出面協調,準備將經貿中專資產和人員全部移交到教育部門。
今年1月9日,學校負責人林發云稱,去年12月29日,成都市領導召集商務局和教育局開會,商議學校移交的可能性,尚未發布最新消息。
對于羅勇辦學,林發云只希望現有學生能按時畢業,不要再現退學亂局。
“我們不會再跟他合作辦學了。”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