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在上人民大會堂的臺階時,我激動得兩腿直發顫,我當時想,作為一名農民工,能登山這個臺階,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共進晚餐,真是我莫大的榮幸。”這是黃久生在2009年9月30日去往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招待會時的切身感受。
時隔半年,黃久生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仍難掩激動之情。黃久生沒有理由不興奮,因為他是數百名參加國慶觀禮和焰火晚會的勞模代表中的37人之一。
凄苦童年
1971年冬季,黃久生的母親去世。當時黃久生才6歲,他還有一個4歲的妹妹和2歲的弟弟。父親靠走街串巷修鍋補盆維持生計,十天半月難得回來一次,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父親只好把弟弟送人撫養。
黃久生說:“白天要洗衣做飯、喂豬拾糞,要上學,要照顧妹妹,還要下地干活。沒菜的時候,就把鹽化成水當菜就飯吃。”直到今天,黃久生還能清晰地記得冬天那種“凍到骨頭縫里”的感覺。然而,最難熬的還是晚上。黃久生回憶到:“家里買不起煤油,屋里就照不起燈。屋后還有大片的墳地,小時候怕黑怕得經常一夜不敢睡覺”
當時,黃久生有一個鄰居叫Lvzhongxiu,她家也不富裕,但是無論她吃什么,都會想著黃久生。日子一天天過去,黃久生在鄉親們的關愛和呵護下健康成長著。隨著年齡增長,黃久生愈發覺得不能再靠鄉親們的幫襯生活了,他想要靠自己的汗水去掙錢。18歲那年,黃久生決心走出去闖出一番事業再回來。
這一走,連黃久生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得那么遠,收獲那么多精彩。
踏實勤奮
1983年,18歲的黃久生背上行囊,只身來到鄭州。一個偶然的機會,黃久生被介紹到鄭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作為工地上年齡最小的農民工,他就從搬磚提灰開始干起。
黃久生告訴《中國日報》:“在我臨行前,一個常年在外打工的同鄉告訴他。出來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別出來。”黃久生踏實肯干、勤奮好學,他在打工時跟師傅們配合得很默契,師傅們也特比喜歡這個聰明能干的小伙子。黃久生的表現使他從農民工隊伍中脫穎而出。現在,黃久生已經是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鄭州分公司的項目經理。
2001年,黃久生榮獲鄭州市第二屆“十佳”外來務工青年稱號。
2006年,黃久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8年,黃久生當選“感動中國”候選人。
回鄉報恩
1986年春節,黃久生終于在闊別家鄉幾年后,又重新踏上了晏崗村這片他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在鄭州花了2000多元給鄉親們買了衣服、鞋,還在特產店買了核桃、大棗等土特產,到縣城后用20元租了臺手扶拖拉機,拉了整整一車。黃久生笑著說:“鄉親們都以為我在外面賺了大錢。其實我一共攢下3000塊錢,東西一買,身上也不剩啥了。”
1996年春節前,黃久生再次帶足禮物回到家鄉,在走親串戶中,看到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戶、特困戶生活還很艱難,就毫不猶豫拿出2萬元,讓鎮里的民政部門為老人們買米、買面、買油、買肉。到現在13年間,每年春節,黃久生都早早地把錢匯到雙柳樹鎮民政所,而且金額在逐年增加,2萬、5萬……如今每年至少10萬元。
2008年,黃久生又出資45萬元,在雙柳樹鎮建了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給的補貼外,其余的費用都由黃久生個人負擔。
但是盡管黃久生做了那么多,受他救濟的村民卻沒有幾人見過他本人。
政府和黨的支持
在被問及,在這十幾年堅持給故鄉貧困鄉親資助的過程,是否遇到什么困難時,黃久生毫不掩飾對政府支持的感謝。
黃久生說,有好幾次,由于生意上的失敗,到了春節了,他和幾個農民工都不能如數收到工錢。黃久生心里十分著急,因為沒有工錢,這一年家鄉的窮困老人就不能過一個安心年。他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當地政府,政府一面要求拖欠工錢的工程方盡快將工錢支付給黃久生和另外幾十位工人,另一方面政府自己墊資向黃久生支付了一筆費用,這才使他的家鄉的村民過上好年。
在這之后,黃久生就在想:“能不能依靠黨組織的力量,來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在當地黨委的支持下,當地成立了黨支部。黃久生被任命為支部書記。
黃久生告訴《中國日報》:“此次我作為河南省人大代表,我打算向政府提出一項提案,那就是增加鄉村教育經費,增強農村師資力量。這樣就能夠使農村的留守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必前往縣城,減輕農民工的壓力。”
同時他也表示,隨著他事業上的成功,他計劃將資助范圍擴大。并且希望能有國內外的有志之士和他一道,為貧困的農村人民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黃久生說,現在他在雙柳樹鎮留著房子,希望老房子能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本,不忘自己是農村出來的農民工。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任奇)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