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再好,不如當個領導” 一線教師勞動難以體現
中山市1月初開始實施績效工資。僅半個多月后,一些學校在執行時就出現了偏行政、輕教學的現象。
“學校行政人員最高工資可達一線教師的3.5倍。”據歐陽傳圣調查,眾多一線教師對這次績效工資改革不滿,因為自己的收入原地踏步甚至還有所減少,而中層領導、校領導待遇增加的幅度過大,“績效工資變成了官效工資”。另一位委員李樹華也頗為擔心:在這種績效工資方案下,一線教師辛苦的勞動沒有得到體現,積極性備受打擊。“沒有一線教師每節課辛勤勞動,就靠少數幾個行政領導能行嗎?這種不公平現象必然會導致教育服務質量下降。”
對于政協委員的質疑,中山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回應了兩點:一是為實施義務教育績效工資,政府投入了3.33億元,“可以肯定的是,全體教師的工資會全面上漲,因為總量增加了”。二是實施績效工資,并非平均分配,其本質恰恰就是打破大鍋飯,獎勤罰懶。具體來說,分配過程中可能有個別老師的工資沒見漲,但“個體不能代表整體”。他認為,該問題是個別老師對政策進行了誤讀。
教師的意見,僅僅是對政策的“誤解”嗎?而這種“誤解”,僅僅來源于“個別”老師嗎?“我們學校也是啊。而且,我了解的廣州相當部分學校都是這種情況。”廣州市第十三中學一位老教師說。而一些來自東莞等地的教師網民則直言不諱,當地一些學校的績效工資方案是“讓一些領導先富起來”。
“你說你要打破大鍋飯,那應該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錢;業績多出色,拿多少錢。可事實呢?”這位老教師頓了一下,“就拿我們學校來說,明確規定獎勵績效這塊人均1500元,但校長可以是這個平均數的2.5—2.8倍,教導主任等中層干部達1.7—2.2倍。他們拿得多,我們相應拿得就少了,等于是挖我們的去貼他們。難道校長、中層干部比一線教師干的活多一兩倍嗎?”
“教得再好,不如當個領導。”從廣東不少一線教師口中,記者不約而同聽到了這樣的話。廣州天河區某小學唐老師也向記者吐出苦水:“績效工資應該向一線老師傾斜,但從學校擬定的實行方案中,我們也感受不到這種傾斜,反而學校領導層的工資漲了不少。”該校負責人表示,績效工資本應是從去年1月開始實施,但至今學校一直都毫無動靜,歸根到底就是老師的待遇“沒談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