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沽垃圾焚燒廠規劃圖
中國日報網消息:順利獲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委員會備案的漢沽垃圾焚燒發電廠CDM項目一期工程將于今年12月底完工并投入運營。截至到2010年2月底,該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近2.6億元。
CDM是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簡稱,《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三個靈活的機制之一。其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漢沽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順利通過聯合國備案,是目前國內在建最先進的項目。”負責該項目的天津濱海建投集團子公司濱海環保公司董事長徐捷介紹。
問及通過聯合國備案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徐董事長解釋說,這就像一個病人去看病,通過備案就相當于看病掛號,下一步就需要聯合國認可的一兩個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進行核查,進一步核實碳減排數量,簽發證書并確定買賣量。
從濱海建投集團提供的CDM背景資料中記者了解到,CDM是一項“雙贏”機制,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通過合作可以獲得資金和技術,有助于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合作,發達國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國內實現減排所需的高昂費用,完成本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我們這個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將執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保持全國各項環保指標的最優水平。實現濱海新區區域內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提升濱海新區形象和品牌價值、區位優勢。”該項目經理鐘慶宇在發布會現場表示。
在會議現場徐董事長補充介紹說,公司的儲備項目還有大港垃圾焚燒發電廠,整個濱海新區以海河為界,按照550萬的人口規劃,兩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垃圾處理能力達到4000噸/天,能夠滿足2020年之前濱海新區的垃圾總量處理需求。
記者從項目建設現場了解到該項目分兩期工程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日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年發電量1.26億度,年售電量0.77億度。“一期工程確定為日處理能力1500噸,也是根據現在濱海新區的現實需要確定的。”工地現場一位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是去年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中央分三批共下撥資金共2390萬元,現在已經全部用在項目建設上了。”
針對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爭議,天津市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范表示,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緊張,施行垃圾填埋不僅需要占大量耕地而且污染環境,目前確實存在一些意見認為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會排放大量有毒二惡英,“但從我們專業搞垃圾的人來看,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可行的”。
中新天津生態城能源管理公司楊麗娟部長表示,漢沽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產運營后將全面接收生態城的垃圾,這樣一方面可以實現生態城垃圾的短距離處理,減少占用更多土地,另一方面也符合生態城建設的總體構想。
來源: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記者 李享) 編輯: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