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委員:這是中國科研最致命的事,也是錢學森說的中國沒有拔尖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丁偉岳委員:沒有人愿意安安靜靜地做學問,一天到晚去鉆營,你還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一名科學家如果想申請“攻關”某項國家級課題,首先要做的很可能是拎著禮物,踏上進京的道路,先去“公關”。
過去,人們常將地方官員到中央部委爭取項目和資金稱為“跑部錢進”。如今,這個辦法同樣適用于學術界。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張偉平的話來說,這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科技界潛規則。“只要搞好關系就行了,我們許多的官員就吃這一套。”張偉平說。
看不慣送禮、公關之風的“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全國政協委員戚發軔院士,則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希望你們能夠做一個社會調查,在一線的科研人員,能夠真正用在科研攻關上的時間是多少?”
不會走后門,就屢遭悶棍
自2007年回國執教以后,著名的神經科學家饒毅教授一共申請了3個科研項目,其中兩個半以失敗告終。其中一個評審組的間接反饋是:誰讓饒毅不聯系我們、不尊重我們?
這種“尊重”,與饒毅理解的“尊重”有本質區別。在他看來,不聯系才是尊重。如果評審者和被評審者事先聯系、事后一道吃飯,明顯不符合國際慣例。
這位“海歸”科學家只能在個人博客上總結:回國后的經歷表明,不走后門正常申請經費,會屢遭悶棍。而搞拉幫結派有后臺的,盡管科學記錄并不很好,卻也不難得到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丁偉岳院士是一位著名數學家,時常受邀參與一些科研項目的評審。有時,在他還不知道自己入選評審組的時候,就已有申請者托人帶話給他,希望得到照顧。
“他們‘跑部錢進’嘛,整天在部里頭跑,探聽到了評審組的名單。”丁偉岳說,“你只要不公布這個名單,這些事情可以杜絕。為什么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連這點秘密都保不住呢?”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國政協委員亦有類似的經歷:“我也不知道被評審者怎么就能在評審前,找到評委的聯系方式,并飛到我這里特地來拉感情,送東西。”
最讓這位委員不能接受的是,這些不速之客常常送來一個厚厚的信封,里面塞滿了錢。
這位評委后來被訓練得很“警覺”。只要人家遞上紙袋,他也不顧禮貌與否,立刻打開紙袋查看,如果發現有錢,當場返還。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邢新會說,有人這么做了,其他人就會感受到壓力;當大家都這么做時,誰要是獨善其身,申請項目的危險就會加大。
每到過年過節,是公關活動的旺季。邢新會說,很多人打著拜年的名義去“走訪”一些國家重要科研計劃比如“973計劃”的評審專家,一些單位的領導不惜親自掛帥。
“一個學校能夠申請到重大項目的話,對學校的地位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政績他會幫你去跑,拉關系,施加影響。”丁偉岳院士解釋。
科學家成了“老板” 官員成了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委員很懷念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名氣,沒有錢,有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今天,讓他感覺不舒服的是,最近這二三十年,這個價值觀顛倒了。現在搞科研的人,錢已經變成目的。研究問題的內涵是什么已無關緊要。
“科研經費不再是為科研服務的東西,而是變成目標本身。”朱清時委員說。他說,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國加強了對學術界的量化考核,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費指標。錢越多表示成果越大,衡量成就大小“不是看你做出什么,而是看你拿了多少錢”。
很多單位也把科研經費多少當作評價標準。朱清時委員說,哪個單位接受評估,總是要強調自己有多么雄厚的科研經費。在個人職稱評審中,科研經費多少也成為一個衡量標準。
為了獲得經費,人們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在評審過程和人際關系上運作。
朱清時委員惋惜地說,他認識的一些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回國后都變成了“老板”。他們的主要工作是開會、申請經費、應付評審,反而沒有時間做最應該做的科研。
“他們沒有時間沒有斗志,攪到與錢有關的各種事情中。可悲就在這里,他們忘了自己是做什么的。”朱清時委員說,“搞科研就應該牢牢記住,把研究做得最好,把內涵做到最佳,需要多少錢就是多少錢。錢太多了有時會起負面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官員門路多,“公關”能力強,因此很容易取得重要項目,甚至成為“牽頭”的“首席科學家”。
丁偉岳告訴記者,有一年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就引起了爭議,“很多人都對結果不能理解”,覺得難以服眾。在這一年,“杰青基金”的獲得者中不少是大學校長。
戚發軔院士注意到,如今很多科技獎勵的獲獎人都是官員。“我們當年,年輕人得獎,領導普遍都不參加,現在,領導都排在前面了。”
向“錢”看,你還想世界一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的一個做法,讓很多同行稱道。在他領導的研究所,不鼓勵經費過多。有人要申請經費,先向他報告,由他來判斷,只有確實需要,才會提出申請。
“他代表國內優秀的科技工作者的意識。做研究不是為了錢,是為了深度和能力。”朱清時委員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王志新委員告訴記者,國際學術界是有規范的,當一個題目申請到足夠的科研經費后,再以此去申請第二筆經費,往往會被拒絕。而申請和評審過程中,無論是評委還是申請人,都有嚴格的規避原則。
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邢新會委員專門反映了人情項目的問題:“近年來,在大大小小的科研項目評審中,動輒找人,更有甚者科研單位領導牽頭集體找人、重關系輕水平、‘政治掛帥’的不健康風氣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嚴重影響著科研項目評審的公平性,抑制了科研創新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這是中國科研最致命的一件事情。也是錢學森先生說的中國沒有拔尖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朱清時委員說。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丁偉岳院士痛心地說:“我們國家的經濟越來越好,錢越來越多,各種基金項目越來越多,大家向‘錢’看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我覺得這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問題。這對于科學研究的發展絕對不利,以后沒有人愿意安安靜靜地做學問,一天到晚想去鉆營,你還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張國 原春琳)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