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為進一步搶救和保護好古老而珍貴的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全國人民呈獻燦爛的羌族原生文化,歷經一年的打造,一臺濃縮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型原生態歌舞《羌魂》定于2010年3月23、24日在四川省成都錦城藝術宮公演。
“5·12”特大地震使豐富的羌文化資源遭遇了重創,四川省茂縣的災后恢復重建規劃中,始終貫徹一個理念:保護、傳承和弘揚羌族文化。
2008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全國啟動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工程。作為全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地的茂縣,把羌文化重建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融合羌民族悠長、神秘、濃重的文化元素,體現其原生性、真實性和典型性,同時展現羌族人民面對困難時的豪情壯志和感恩的情懷——羌族原生態歌舞《羌魂》借勢而生。
《羌魂》以“羌人、羌風、羌韻”為主題,分為“序、祭、耕、韻、情”5個章節,集中展現了羌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羌民族文化風情和歷史文化背景。悠長的羌笛、神秘的索橋與碉堡、濃重華美的羌繡、雄勁豪壯的羊皮鼓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最古老的多聲部音樂“羌族古聲部民歌”等展現出濃郁的羌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羌魂》包括了4項國家級、3項省級非物質遺產在內的眾多羌文化藝術瑰寶,并集中展示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年。
“序”:精煉介紹了這個被人類文化學家稱為“輸血的民族”,簡略介紹了神農氏、大禹等古遠而輝煌的歷史;
“祭”:通過“釋比開路”、“供奉萬物”、“長歌祭祖”等,展現羌年時盛大的祭山還愿活動;
“耕”:生動展示了“二牛抬杠”、“打糍耙”“打糧桿”等農耕文化場景;
“韻”:用“沙朗舞”、“羌笛”、“花兒納吉”、“推桿”等再現了羌族人的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情”:用典型的“羊皮鼓舞”展示鮮明的男子舞蹈非凡的技藝,“羌族古聲部合唱”的宏大場面表達了羌人經歷磨難,堅忍不拔,感恩萬物的民族特性。
3月7日、8日,《羌魂》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隆重上演,得到現場觀眾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羌魂》整場演出堅持了高度的原生態,放棄了舞臺“程式化”。近120名羌族演員組成演出陣容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已過70歲,全部都是最普通的羌寨百姓,獨特的演出陣容使節目以一種充滿睿智和靈動的激情還原著羌族文化的本來面目,再現了羌族歷史的古老足跡,全方位展示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風采。
在劇目策劃及創作之初,茂縣請來了參與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兩名導演出謀劃策。還 “挖”來了高原紅演唱組合的“幕后推手”汪斌。排歌舞劇,茂縣不缺文化資源,也不缺演出群體,《羌魂》的創新定位中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把舞臺打造為非遺“傳習所”。
“把普通百姓請上舞臺,意在傳承。” 汪斌的策劃很有新意:將《羌魂》打造成為活態的羌文化保護劇目。整個劇目由15個節目組合而成,羌族的傳統祭祀儀式、婚禮習俗、推桿等都被搬上舞臺。該劇在創作之初采用了“專業羌族演員+普通羌族百姓”的演出陣容,劇中《姜德里學》等羌族山歌的演唱都由普通百姓完成。
據悉,《羌魂》將以全國巡演開始,以駐場演出扎根羌文化集聚區和景區。去年11月,《羌魂》原計劃曾在成都試演一場。結果在一片鼓勵聲中,又加演了第二場。此后,《羌魂》還在九寨溝試水,與游客面對面。完成了商業演出和駐場演出的全面“市場調研”。
《羌魂》計劃在成都首演后,兩年內完成全國巡演。 “跑”遍全國后,《羌魂》將返回茂縣,最終將落腳茂縣羌文化產業園區“羌城”并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產業拉動全縣文化經濟發展。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茂縣文體局 馬志惠)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