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正值跳槽的黃金期,觀望許久的職場人開始有所行動。適當的跳槽的確能使個人收益和職位得到最快的提升,有人一跳實現了自我,但也有人一跳閃了腰、崴了腳,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半身不遂”,毀了下半輩子的前程。
“悲劇”一陷入低薪跳槽惡性循環
當薪水太少、職業發展空間太小、工作環境不舒心時,跳槽就成為趙莎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法門。趙莎一直信奉“人挪活、樹挪死”,沒想到,3月初的一跳卻讓她掉進“薪往低處走”的泥淖。
趙莎在一家公司的市場部工作,2009年她被告知市場部與銷售部合并,合并后全體人員都要去跑業務,這讓趙莎動了離職的心思。于是,在沒找好新東家的情況下,趙莎毅然離開了公司,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
房貸要還,飯要吃,眼看兜里的錢越來越少,趙莎開始刷新簡歷,重新投身到求職大軍的洪流中。在簡歷投遞過程中,趙莎由“面霸”晉級為“拒無霸”,心態變得急躁起來,對薪資的期望標準也降為“工資能養活自己”。3月初,她終于碰到了合適的東家,馬上就把自己給“賤賣”了。賣是賣出去了,可后面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新公司原本答應的綜合保險、車補、飯補都被延期和推脫。這樣的待遇讓趙莎的心實難安定,跳槽的念頭再次浮現,這次是跳還是不跳?這一跳會不會成為惡性循環呢?
跳槽最大的“杯具”莫過于“薪往低處走”。比“薪往低處走”更大的“杯具”是陷入跳槽“杯具”的惡性循環。在經歷如此慘痛的教訓后,趙莎不得不感嘆“跳槽不是萬能的”!她的跳槽并沒有解決薪水太少、個人職業發展空間太小的問題。
專家點評:古語有云“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在后危機時代的背景下,“騎驢找馬”才是跳槽的王道,才是最牢靠的保證。
“悲劇”二輕信口頭offer丟工作
王亮一年前依靠家人的關系被推薦進了一家國企工作,由于他始終適應不了國企的文化,所以萌發了跳槽的念頭。
經過一番折騰,他終于得到了一家民企的面試機會。在面試之后的那些日子里,王亮苦苦等待。前兩天,他從新公司打來的電話中獲得了夢寐以求的offer通知。得知自己能脫離舊環境、走進“新時代”后,王亮第二天就胸有成竹地向原來的單位提交了辭職信。
正當離職手續都已辦妥時,令王亮萬萬沒有想到的悲劇發生了——新公司又“奇跡般地”從電話中告知王亮:“對不起!您申請的職位已有新人選,不用再來了。”就這樣,王亮既沒得到新職位,也無臉再回舊單位。一個簡單的口頭offer就讓王亮在這次跳槽中栽了跟頭。
專家點評:很多跳槽者都遇到過新東家出爾反爾的情況,不僅讓自己陷于被動,甚至還會導致自己失去現有的工作。跳槽者應該要求企業給出郵件或書面的offer。只有這樣,在企業毀約后,跳槽者才能有據可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悲劇”三輕率換崗遭淘汰
謝宇失業了,之前他在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3年。
謝宇學歷不高,但是他卻擁有速記的好本領,在同行中很有優勢。謝宇格外珍惜能夠在大公司工作的機會,3年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雖沒做出特別的成績,但是其工作態度得到主管和周圍同事的一致認可,在整個團隊,他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可是在這3年中,謝宇雖在工作中表現得積極向上,但他根本不喜歡這個部門和這份機械的速記工作。他一直向往做一名銷售,一方面能夠鍛煉自己,另一方面賺錢也多,畢竟自己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而在現在這個崗位上他只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資。
這3年里,謝宇借工作的便利經常聆聽一些銷售講師的課程,這也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所以3年一到,他覺得時機到了,向主管提出換崗。主管、經理們都感覺很意外,不過也佩服謝宇能夠臥薪嘗膽,在自己不喜歡的崗位上堅持3年,為的就是找機會轉作銷售。
謝宇的主管為他轉崗鋪好了道路,新年剛過,他如愿以償地做了公司的銷售??梢粋€月過去了,謝宇沒得到任何簽單的消息。公司規定銷售只要3個月簽單量不達標就會被淘汰。謝宇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一選擇,于是想返回原來的崗位,可遺憾的是原部門的主管已經招到合適的人。
3月中旬,謝宇收拾行李離開了這家大公司。他主動請辭了,因為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在3個月的考核期內達標。原本謝宇想通過換崗跳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提升個人價值,最后卻因為能力不足被殘酷地淘汰。
專家點評:高端人才在決定跳槽之前應該對新公司的企業文化、工作團隊、企業長期發展目標等做全方位的了解,不要憑借自己的職業經驗“想當然”,更不要聽信所謂“知情好友”的建議,以此來避免跳入新企業的“殘局”。
“悲劇”四大人物也會跳入“殘局”
金融危機的陰霾逐漸散去,用人單位紛紛開始招兵買馬,沖刺新一年,除了職場新人和工作了三五年的“老人”蠢蠢欲動外,職場高層也開始按捺不住跳槽的欲望,紛紛開始留意獵頭們拋來的橄欖枝。
不久前,李瑞所在的公司新聘了一位人事總監,不久各員工收到老板一封激情盎然的郵件,內容中講述了那位總監出色的工作經歷——曾是某500強企業的人事總監,任職10年,成就斐然。李瑞還有幸見了該總監一面,這讓他雀躍不已。不料3個月后總監悄然離職。類似的悲劇在之后被技術總監、財務總監輪番炮制。
大人物的開場似乎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但跳槽時的情景卻截然相反,因為他們不是李開復。雖然已是行業內能排上位的大人物,但大人物的每一次跳槽未必都是成功的。一旦他們發現新企業的組織結構超乎他的想像程度時,這往往成為他們再一次跳槽的誘因,而“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效果不理想”等都被他們稱為是不合理的組織結構留下的陣痛。
他們的二次跳槽無關薪酬、無關紅利,僅僅是因為被下了“套”,一些無法在面試互動環節中具象化的問題給企業提供了“設局”的條件。
專家點評:職場亦如圍城,城外人對城里的生活總會有許多遐想,但是我們卻很容易忽視進城的成本,結果就造成了跳槽的悲劇。換崗前,還是先考慮好自己是否能真正適應再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