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茶來到
中國日報網消息:西湖龍井之于杭州人,總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人把“八分之一信封”的龍井茶偷偷帶回家,有人最愛茶末子,因為“最嫩的茶葉才會碎,一泡茶香就出來了”,還有人說“追求這個‘真’沒意思”、“喝到品質壞的茶,還不如喝白開水呢”……
眾說紛紜
每年清明前夕,正宗西湖龍井明前茶的開采與定價,總會成為杭州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八卦;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龍井村、梅家塢村、翁家山村等景中村,則成了世人矚目的焦點——多少城里人艷羨茶農們與茶共舞的生活,卻不知一兩真龍井茶葉背后的無限心酸與操勞。龍井茶逐步改變了茶人的命運,也影響了我們這座城市的生活。
這是一個年復一年總也嚼不爛的話題。這是一杯日復一日總要端起來的熱茶。
一個老炒茶王的“前世今生”
散布于杭州大街小巷的茶葉店,究竟哪一家才出售真正的西湖龍井茶?什么時候才能喝到正宗的西湖龍井茶?
“龍井茶的大面積開采,真的還要再等一段時間。”
說這句話的,是杭州政府欽定的西湖龍井茶新聞發言人、杭州市總商會西湖龍井茶商會會長、杭州西湖龍井茶葉公司總經理、“貢”牌的創始人戚國偉,他家中世代都在龍井村以種茶為生,杭州資格最老的龍井炒茶王。
我們找到戚國偉,只因為: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龍井茶人。
48年前,周恩來總理到學校參觀,戚國偉作為學生代表獻花。隨后全校師生又在禮堂集會靜候總理到來,戚國偉因為個子高坐在最后一排。“總理從禮堂后面走進來,一眼認出了我,過來摸我的頭,語重心長叮囑我長大成人后要好好種龍井茶葉。”
上個世紀80年代,茶村實行分茶到戶、自采自炒,茶葉由供銷社統購統銷的模式也開始改變。茶農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形成了家家戶戶抓生產、搞流通的百廢待興局面。
1984年,西湖鄉成立茶葉公司,并把籌建任務交給了戚國偉。他和另外6個村里的老書記貸款3萬元,籌建了西湖龍井茶葉公司,還把自家的房子拿出來辦公。
這個一生都背負著“西湖龍井”盛名的茶人十分好客,當即拍板:“雙休日,請愛茶的朋友們到杭州日報報名,報上名的,到我這里來,茅家埠,龍井路15號,我請大家喝真正地道的龍井茶。”
戚國偉說話擲地有聲:“我可以保證每一片茶葉都是正宗的。”
龍井茶的故事多
戚國偉說,市場上真龍井少,假龍井多,“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茶,里面學問蠻多。”
炒茶機節約成本,效率又高,但從保護正宗西湖龍井茶的歷史文化內涵來說,還是不提倡使用炒茶機。
“機器炒的茶葉,在香味上是遠遠比不上手工炒的,這和炒制的手法有很大關系。機器炒的時候,茶汁很容易被壓出來,所以顏色會鮮綠一些,看上去賣相很好,但茶葉中的內在微量元素很容易被破壞,而且在機器拋散的過程中,茶香也會散掉,而手工炒茶可以隨時掌握手力和‘火候’,而且是慢慢烘干的,雖然茶葉略黃,但是飽含茶香。”
“今年西湖龍井打精品牌,頂級的茶葉會賣到上萬元,這個優勢不僅僅是茶葉數量有限物以稀為貴,也不僅僅是原產地保護,外行人不知道,茶葉手工炒制的傳統工藝,也是茶文化價值的重要部分。”戚國偉說,西湖龍井這個金字招牌要發揚光大,就必須要保護手工炒制的歷史傳承。
今年,西湖龍井產地的各個村,都建立了西湖龍井手工炒制中心,由資深的老茶農手工炒制頂級西湖龍井,并以老帶新,培養一批年輕的炒茶能手,為的就是鼓勵茶農多用手工炒制好茶。戚國偉要請我們喝的,正是這樣的好茶——真正機會難得啊!走進茶地里,坐在茶園邊,捧一杯地道的西湖龍井,胸中塊壘也就在茶香氤氳中云散了。
來源:杭州日報 編輯: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