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全體村民,祖發來收茶葉了,炒好的都兜(拿)上來賣嘍!”昨天(8日)上午八點半,楊梅嶺村書記應岳明的聲音從村里5只大喇叭一直傳到了茶山山坳里。
西湖景中村,陣陣茶香飄蕩。村子里正在熱火朝天地舉行“手工炒茶大賽”,另外一邊則在精打細算收購、買賣茶葉,村民們伸長脖子緊張地等待自家茶葉的估價。
“明后茶”,每斤600~1200元
應祖發是村里人,開了家茶葉公司,每年都到村里來收購茶葉:“這幾天茶葉大量冒出來,每天都能收到200斤左右茶葉。”
一大早,楊梅嶺村的茶葉收購窗口還沒打開,來自翁家村、楊梅嶺村的茶農們早早地就在收購處張望,自覺排起了隊伍,等待買家給自己家的茶葉打分、估價。長長的隊伍里傳來茶農們的竊竊私語。今年的茶葉可謂是多災多難,說到自己家的茶葉,茶農們都很無奈:“這不,都給老天爺收去了,十家里面有一家沒遭凍就不錯了。”
前來賣茶葉的村民與去年相比并沒有減少,現在正是茶葉集中上市的時期,茶農們幾乎天天采茶、炒茶、來這里統一賣茶,種茶人的想法很簡單:“雖然是忙碌了點,但茶葉一天一個價,能早賣點就可以多賺點。”
現在收來的茶葉已經是明后茶了,價格從600元/斤到1200元/斤左右,跟明前茶兩三千元的價錢不好比。收購處,大包的茶葉不多,大多是一小包一小包的茶葉。
“新茶一天一個價錢,比如同樣這把茶葉,今天賣800元,昨天就能賣1000元。”翁家村的翁康山每天都把自己制作的茶葉拿到收購站賣,今年算起來已經跑了四五趟了。他說:“我14歲開始燒鍋,18歲正式跟著師傅學炒茶。一直以來就做這個營生,已經有44個年頭了。”去年收成好,他賣了60多斤精品龍井,今年他炒制的連30斤都不到,“沒辦法的,老天爺要走的我們拿不回來。”
翁康山帶來了5.7斤龍井43以及一些群體種。經過一系列的評價、篩選等手續,他的茶葉被順利收購,笑嘻嘻地跟同村人一起回去了,看來他的茶葉賣出了個好價錢。
“80后”老板放下燒烤店,回家炒茶
等待收購的茶農邊排隊也會邊品評下各家茶葉的好壞,楊梅嶺村的茶農應金根覺得:“手工炒的茶葉與機器炒的就是不一樣。在這里,我們祖祖代代都種茶、手工炒茶。這門手藝不一般。”
手工炒制是決定茶葉品質和價格的關鍵,楊梅嶺村長應加富說,“手工炒茶大賽”就是要鼓勵村里人把手藝傳下去,“其中有中青年、老人、婦女總共22人參加,獎金不高,一等獎也只800元。”
炒了47年茶的老人應錦立告訴記者:“我73歲了,今年我家的茶葉都被凍了,沒茶葉炒手很癢,就來報名參加比賽了。”他是“手工炒茶大賽”年紀最大的參賽者。
老茶人和新茶人到底技術不好比,想法也相差不少。
“燒烤不起泡,炒茶手起泡。”26歲的胡敏把大手攤開了讓記者看,右手食指根部有個白白的水泡。
胡敏胖乎乎的,穿條紋T恤,看上去稚氣未脫。他雖然在九溪開了家燒烤店,卻一心要把父輩們的手工炒茶傳承下去,不過炒茶的苦卻讓他有點受不了:“平時開店忙,炒茶的時間不太多,炒茶需要技巧和經驗,一不小心手就起泡了。”他說,每年炒茶時節也就短短的20來天,“感覺提高很慢”。其實很多師傅炒了二三十年,技術還未達上乘,小胡不能心急哦。
1988年出生的應建剛年齡最小,反而技術扎實一些,他告訴記者:“我已經是中級炒茶技師了,去年拿了四等獎,今年目標三等獎,穩扎穩打,要跟老師傅拼一拼。”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