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內都浸滿水。(記者 曹景榮 攝)
垃圾車翻轉連成橋,市民好過“河”。(記者 黃澄鋒 攝)
天河立交橋底遭嚴重水浸,交通燈差點被淹。(記者 郭長榮 攝)
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4月21日上午,廣州市普降大到暴雨,全市出現(xiàn)12處“水浸街”現(xiàn)象,其中中山一路與梅花路交界處水浸最嚴重,導致兩個多小時的交通中斷。昨晚9時許,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萬慶良剛結束公務,立刻趕往現(xiàn)場檢查。萬慶良要求進一步完善全市應急體系建設,形成長效機制,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提高廣州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
萬慶良昨晚現(xiàn)場聽取了越秀區(qū)、水務部門、電力部門的匯報,實地察看了中山一路排污泄洪設施和供電設施,并慰問了遭受水浸的單位和居民。受水浸影響,中山一路、梅花路沿線停電,部分單位辦公場所和居民住宅遭受15厘米至1米左右水浸。電力部門負責人表示,已經(jīng)有100多人的隊伍在現(xiàn)場搶修,外圍供電已于下午4時左右搶修完畢,將在晚上12時前全區(qū)域恢復供電。泄洪方面,通過封路抽水,下午2時30分,中山一路路面基本恢復正常。
萬慶良對因為遭受水浸給相關單位和群眾造成的影響表示歉意。他說,中山一路地段第一次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給各相關單位和群眾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不便,也凸顯了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應急體系的建設仍然需要加強。水浸現(xiàn)象發(fā)生在上午,“晚上10時了,群眾仍然要摸黑進出,應急措施不得力就變成‘應慢’。”這次水浸現(xiàn)象也給各級各部門提了個醒,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雨季和汛期,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應對防汛問題。
萬慶良要求:一是要妥善安置好受災群眾,解決他們的吃、住、行問題,同時要迅速做好事后處理工作,組織人員清掃現(xiàn)場,恢復正常秩序。二是要盡快查明水浸原因,研究解決好汛期的水浸街防治工作,避免再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象,切實把水浸對單位和群眾正常生產(chǎn)生活帶來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三是要舉一反三,加快完善水浸應急體系建設,形成長效機制,重點關注應急方案、應急隊伍、應急物資和應急指令四大要素,優(yōu)化、細化應急預案,實現(xiàn)市、區(qū)、街、居委會以及水、電、氣的有效應急聯(lián)動。同時要反思防汛之外的其他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預案制定,突出抓好專業(yè)隊伍建設,組織好義工、志愿者等輔助隊伍,確保整個城市的有效應急。
萬慶良還語重心長地囑咐街道、居委會工作人員,基層干部處在第一線,直接面對群眾,工作作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群眾面對這樣的問題,難免有怨氣,要將心比心,千方百計做好解釋說明和關心服務工作,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馬原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