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樹林中的茶馬古道。 |
 |
山坳中的古關成為了人們的歇腳地點。 |
近日,10余名國內知名考古專家組成的“五尺道—石門道—鹽道”考古探險考察團在川南筠連縣驚奇發現,該縣位于茶馬古道上上一處叫“嶺云關”的明代關卡尚基本保持完整,為川南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認為,該關卡對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價值。
修于明代的凌云關在當地又名御風亭,位于筠連縣筠連鎮犀牛村一社。關卡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為120.7平方米,此關橫座于高縣到筠連縣兩縣交界處的一個山坳上,是進出筠連的四大關口之一。呈長方形的關卡墻體用石塊砌成:外墻長17米,外寬7.1米;內長14.5米,內寬3.8米。關卡南北有三道門框,均用條石砌成,卷拱形,門已毀壞,現存門拴孔。“兩道進入關卡的大門,一道出關大門。”當地76歲的村民陳永貴介紹,原來關卡的一面墻上的門框上面有“凌云關”三字,現由于風化字跡已看不清楚。
筠連是古時川滇交通要地。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秦常頞之開五尺道,漢唐蒙之通南中,唐始稱石門路,自今四川宜賓南行,經慶符、筠連,入云南之鹽津、大關、昭通,以至曲靖。”從凌云關到筠連縣城,穿過關卡的石板路即為古茶馬古道,因古道位于該縣筠連鎮犀牛村,該段稱為犀牛村古道。
“現在這條路基本都是我們趕集、做點小買賣的人在走。”從高縣焦村鎮到筠連縣城作廢品買賣的小商販羅福軍說。目前,犀牛村古道還保存約1300余米,均為石板路,道寬約1米至2.5米。此道為古代宜賓至云南的商貿之路,原為高縣蕉村到筠連縣城的必經之道,從凌云關沿山而下,道上鋪的石灰巖石板,沿途經犀牛進入蓮花壩大道。據悉,該古道對研究川南明清交通、商貿有一定價值。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通訊員 張擇君)編輯:馬原 吳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