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發展必須突破體制障礙
“她爸爸每天晚上收完攤還給我一個可以和孩子一起進步的任務,那便是必須每天晚上給瀟雨講故事,看著孩子的進步,我也漸漸的學著她爸那樂此不疲的精神勁,永遠分享孩子在聽故事細節時的開心與失落,一起學習,一起進步!這就是我們一家三口永不褪變的精神……”
這是流動兒童郭瀟雨的媽媽寫的親子日記,記者通過閱讀這些出自家長之手的日記,發現實際上外來務工人員對孩子有著比較高的成才預期。在多數家長眼里,為了孩子的成才,“砸鍋賣鐵也值得”。對于這些在北京已經打拼了10年左右的外來人口來說,不僅經濟壓力是阻礙他們孩子進行學前教育的障礙,他們需要突破的還有別的障礙。
在一些農貿市場里,一位賣高檔水果的商販年收入可以達到十幾萬,“一個月1000元學費,雖然是筆負擔,但我愿意掏,只要能上好幼兒園。”一位商販對記者這樣說。但是很多時候他承認,很多問題不是能夠通過他的那些錢解決的。
和城里孩子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天性更樸實,更加活潑。張燕認為這是孩子成才的必要素質,得看怎么加以教育。她主張在目前各方面長遠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必須著手解決現實問題,建立以社區為主的非正規學前教育。雖然她的四環游戲小組已經成立6年,卻遲遲沒有注冊。
“和我們類似的受家長歡迎的組織是社會的減壓閥,但面臨著注冊難和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的發展困境,迫切需要政策環境的開放寬松。政府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承認其價值,通過委托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此類教育組織。幼兒教育發展務必突破體制障礙和劃一格局,讓這些孩子找尋到屬于自己的樂園!”在樸素的書柜前,張燕目光炯炯地對記者表示。
來源: 工人日報 編輯: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