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四川阿壩州搶險救災指揮部接到情況報告:汶川縣映秀鎮老街村山體存在嚴重滑坡隱患,如再遇強降雨,山下130戶群眾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指揮部決定:立即對老街村群眾實施轉移。
“民兵熟悉地形,我們來完成這項重任吧。”阿壩軍分區政委張勇主動請戰。
16日下午6時,汶川縣人武部副部長唐浩帶領王洪、董飛等20名民兵組成救援突擊隊,從映秀鎮向老街村挺進。
受14日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影響,從老街村旁經過的213國道已看不到路的模樣,山上不時有石塊滾落,救援隊只得繞道而行。從映秀到老街村公路只有3公里,平時步行只需20多分鐘,但輕裝前行的民兵救援隊卻足足花了1個半小時。
當天晚上,民兵突擊隊到達老街村,得知1公里前的豆芽坪也有再次受災的危險,村里還有30多名群眾,突擊隊派出7名隊員冒雨前往豆芽坪,與老街村同步開展轉移動員工作。,但因老街村和豆芽坪都已完成災后重建,村民舍不得剛建好的新房和嶄新的家具,不愿撤離,動員工作直到17日凌晨3時才完成。
17日早上6時30分,民兵突擊隊帶領豆芽坪、老街村及途經滯留的群眾共260多人向映秀鎮轉移。
疏散轉移的人員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為便于機動,民兵突擊隊員每人僅帶有少量飲水,全部輕裝前行。在道路中斷的情況下,外界物資無法運進,滯留人員較多,村里食物缺乏,民兵突擊隊忍住饑餓,讓轉移的群眾盡量吃飽,保證返回時有足夠體力。
返回途中,由于連續下雨,路面特別濕滑,沿途的燒房溝明洞、映秀灣電站排水溝等7處路段,道路坡度近90度,最高落差達300米,最低落差也達到20多米,必須雙手攥住攀巖繩索才能艱難通過,民兵們攙扶臂力不夠的老人,逐一護送,10多名小孩子全都由民兵背送。
攀越燒房溝坡道時,由于山上可固定繩索的地方靠近懸崖邊,過往群眾爬坡時,稍有晃動,繩索就會滑到20多米高的懸崖邊,稍有不慎,就可能墜落,董飛帶著3名民兵趴在山坡上,將繩子死死固定在緩坡一側,便于群眾撤離。
9點40分,轉移的隊伍終于到達映秀鎮,看著民兵們疲憊不堪的身影,被轉移出來的群眾眼含熱淚,拉住民兵的手,久久不愿離去。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通訊員 羅冬泉 梁雪東 杜玉偉)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