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建設亞運城的時候,最初的方案放在廣東奧體中心旁邊的廣氮地塊,但最后選擇了現在的番禺區石樓鎮海傍村。當時,廣州城市發展的戰略就是東進、西聯、南拓、北優、中調,南拓就是往番禺、南沙發展,要在南村往南一點規劃發展一個“廣州新城”,人口大約100萬。亞運城即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這些,也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記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我們做的所有工作,都要造福于廣大市民群眾,讓市民從中受惠。當年廣州申辦亞運時,您是市長,如今舉辦亞運時,您已是市委書記,一直以來您最感欣慰的又是什么?
張廣寧:更加重視讓老百姓得實惠,努力做到辦好亞運為群眾、依靠群眾辦亞運、亞運成果群眾享。
拿治理水環境來說吧。水是生命之源。一個城市有水就有靈氣。這些年來,在市里的很多工作中,我最關心的是民生“一號工程”——治水!2004年,我們開始實施“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后來又啟動了“退二進三”工程;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2008年4月到廣州調研,對廣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要求我們要抓住亞運契機,把廣州的發展推上一個新的層次,把廣州建成全省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尤其強調“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放心水,人均GDP就是達到兩萬美元,也不能算是科學發展。”經過“背水一戰”,治水取得階段性成果,市區范圍內經過整治的河涌已不黑不臭了,水質有了明顯好轉;西江引水工程也在9月30日實現了通水,每天流入廣州城區350萬立方優質水,可以滿足老城區600多萬市民的飲用水需求。如果不是這樣,廣州這次根本不可能在海心沙搞什么“水上亞運開幕式”。
現在看來,經過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李長春同志當年提出的廣州城市環境面貌“2010年一大變”目標,省委汪洋書記提出的“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要求,基本實現了。
前不久,“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所在的荔枝灣涌附近85名群眾和商戶聯名給市委、市政府寫來一封信,衷心感謝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決策和為民情懷。
記者:亞運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競技運動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體育盛會,也是以體育為載體的最大規模的亞洲文化慶典活動。回顧過去幾年艱苦而卓有成效的亞運籌備工作,作為親歷者和組織者,您認為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將為廣州帶來什么?為廣東帶來什么?為中國又帶來什么?
張廣寧: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給廣州、廣東乃至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搭建了展示改革開放、繁榮發展、文明和諧、熱愛和平的舞臺。辦好一屆具有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風采的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有利于弘揚體育精神,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激發人民群眾了解體育、熱愛體育、參與體育的熱情,提高體育競技水平和人民健康素質;有利于促進廣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有利于宣傳嶺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提高國際聲譽,增強國際影響力,推動廣州、廣東以嶄新形象大步走向世界;有利于展示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展示我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加強我國與亞洲各國、各地區的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
與歷屆亞運會不同,廣州這次還同時舉辦亞殘運會。廣州亞殘運會是“遠南”運動會更名后舉辦的第一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具有首創意義和示范作用,將在國際上產生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我們將堅持“兩個亞運、同樣精彩”的理念,精心組織辦好亞殘運會,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廣州城市無障礙設施,推動殘疾人事業科學發展,更好建設“愛心城市”。從這個角度說,辦好一屆平安、精彩的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是為國家、為民族增光添彩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們深感使命無比光榮,責任重如泰山,絲毫不敢懈怠,一點都不敢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