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來自兩岸、日本等地近500名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齊聚武夷山,探析中國及全球茶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中國茶葉品牌的創建和營銷之路。為推動海峽兩岸茶葉發展,促進兩岸茶品牌聯手實施國際化營銷戰略貢獻智慧。
作為兩岸“茶博會”重頭戲之一的海峽兩岸茶品牌國際化營銷高峰論壇,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福建是中國產茶大省,在中國茶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創建中國茶葉品牌過程中,福建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并且兩岸深厚的“五緣”優勢,對于兩岸茶產業之間的對接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兩岸茶產業的深度對接也將促進福建產生更多的茶品牌。
中國國際品牌協會高級顧問楊曉鐸表示,目前我國茶葉出口面臨新的挑戰。主要困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中國茶葉設置技術壁壘。例如,近年來,歐盟對中國茶產品的農殘檢測標準不斷提高,檢測項目不斷增加。
二是人民幣升值直接造成了茶葉產品的價格被動上漲,這對出口企業十分不利。
三是國內茶產業自身存在很多問題,如品牌塑造落后,競爭力低等。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內茶企業規模小,資本、技術、品牌集中度不夠;另一個方面是受傳統習慣制約,我國茶葉品種多,茶產業發展十分強調地方個性。這從文化的角度說是好事,但從茶產業發展來看,卻未必是件好事。如何揚長避短,擴大影響值得探索。
四是國內茶產品生產和世界消費不完全接軌。國內主要以生產綠茶為主,而世界茶葉消費市場,紅茶占了三分之二。
他認為茶產業發展要有所突破,就要適應國際茶產業發展的特點,要按國際需求,培育市場;要利用好海峽兩岸交流的現行政策,重視茶葉副產品的開發和應用;要十分重視質量安全。此外,拉動內需也是解決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武器,我國飲茶人口只有2億,人均消費不過0.4公斤,上升空間大。
國家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名譽主任駱少君說,中國的茶葉質量一直受到國家有關農業部門和茶農的關心,通過產地管理、嚴格商檢、非工業化生產等嚴把了茶葉質量關,中國的茶葉質量安全是讓人放心的。
近年來,茶葉越來越受到國外重視,很多外國的客商想來合作開發,我們的茶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刻。國人應當同心協力,共同喝茶,她希望所有同胞都喝茶,并建議把飲茶列入教程,讓國人從小就懂茶、會喝茶,同時利用好茶湯、茶渣等走節約和循環經濟之路。
與會專家強調,在創建茶品牌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質量安全的監管;必須建立起一批較大規模的名優茶生產基地,引導茶農走上標準化、品牌化的茶葉生產路子。其中,日本世界綠茶協會主任在演講中提到,中國茶產業發展迅速,但在品牌化和國際化當中仍需要下工夫,特別是在茶文化創意上進行深入探索。
當天,高峰論壇上還舉行了首部“中國茶業藍皮書”《中國茶業產業研究報告》首發式。藍皮書指出,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09年茶園種植面積達186萬公頃,茶產量135萬噸,均居世界第一;茶產業出口30.3萬噸,出口金額7.05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的雙突破,總量和金額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彭奕寧 見習記者 朱興鑫 )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