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記者于近日報道了屏南縣村民因“環保風波”被拘事件,17日,屏南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指揮部正式就中國日報報道做出了書面回應,全文如下:
屏南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位于屏城鄉后龍村瓦廠下,距城關5.5公里,離省道202線1.5公里,總占地面積233畝,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垃圾120噸,采用衛生填埋處理工藝,填埋有效庫容為78.6 萬立方米,設計使用年限21年,服務半徑為20km(即城區和棠口、雙溪、甘棠、熙嶺、屏城等5個鄉鎮),總投資為3915.39萬元。
該項目從2005年起開始籌備工作,3月完成項目可行性報告編制,并通過省級專家評審,同年6月取得縣發展計劃局“屏計投資[2005]36號”立項批文;9月通過屏南縣建設局規劃選址(屏建村址[2005]12號);項目環評委托寧德市環境保護研究院進行編制,10月取得縣環保局“屏環保[2005]57號”文件批復;完成工程地質勘探和地質災害評估等工作;2005年7月委托中南市政規劃設計院進行初步設計,于2005年11月完成編制工作并通過了專家評審,并由縣發展計劃局下達初設批復文件(屏計投資[2005]56號);完成庫區征地任務,建設用地于2007年4月經省政府 “閩政[2007]42號”審批通過,2008年11月取得寧德市人民政府“寧政地[2008]491號”供地批文。2006年8月取得屏南縣建設局建設許可證“屏建村建[2006]005號”,12月日取得屏南縣建設局工程施工許可“352228200609150101”。
目前,該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500多萬元,相繼完成道路、管理區綜合樓、地磅房、水電消防、一期填埋庫區、滲濾液調節池、燜燒爐、垃圾轉運站等工程建設,完成垃圾運輸車、挖掘機、裝載機及垃圾收費等設備的購置。一期填埋庫區和滲濾調節池相繼竣工驗收合格,并投入試運行。2007、2008年分別是縣、市重點工程建設先進單位。根據國家《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1997)和環評報告要求距離垃圾場小于500米的居民點原則進行異地搬遷。因此,屏南縣政府對距離該場小于500米的后門黨及柯坪廠兩個自然村實行異地搬遷。根據縣政府[2008]33號、[2009]1號專題辦公會議紀要精神,現已完成柯坪廠、后門黨搬遷安置點土地征用、規劃和“三通一平”工程,完成投資123萬元,安置工作有序推進,部分安置戶已建新房并搬進新居.
而后龍村除了柯坪廠和后門黨2個自然村外,其他村莊都在《技術規范》和環評報告要求的500米之外,不屬于異地搬遷的范疇。后龍村民要求搬遷安置,沒有法律與政策依據。但于,縣政府考慮到后龍村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于2006年3月6日在屏城鄉召開政府專題會議“‘[2006]10號會議紀要’,會議研究決定:‘原則上不要求后龍村(含自然村)搬遷,但在“十一五”期間,后龍村(含自然村)有自愿要求搬遷的,都按造福工程優惠政策執行’”, 后龍村村民享受造福工程待遇是政府的特殊優惠政策,先后有163戶自愿搬遷的村民已按照造福搬遷政策相繼搬進城區,未搬遷的村民則強烈要求政府要集中搬遷??h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于12月9日再次召開專題會議“[2009]57號專題會議紀要”同意在城區城西路范圍內對后龍村村民造福搬遷進行安置,成立了后龍村造福工程協調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方案,強化措施,加快工程進度。目前,城西路造福工程完成征地115畝,完成投資600多萬元,完成土方開挖15萬立方米,工程年底前完成“三通一平”。
因此,除柯坪廠、后門黨自然村外的后龍其他村莊不存在搬遷安置問題,縣政府規定后龍村村民享受造福工程政策,是一項優惠政策,屬特殊照顧。然而,部分后龍村民卻多次圍堵工程施工(4次)和阻撓垃圾車進場(10次)。另外,在建設滲濾液處理站過程中,也受到部分后龍村民阻撓。滲濾液處理站是垃圾處理場重要的配套工程,也是縣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和環保工程,2009年10、11月,指揮部先后兩次動工建設該工程,均受到部分后龍村民阻撓,工程無法動工建設。2010年10月11日,施工隊進場施工,再次遭到村民阻攔,12日又阻止垃圾進場,城區因此垃圾滯留,至今已達40多天,嚴重影響城區衛生環境和居民生活。
屏南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工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進村入戶,深入細致地做村民思想工作,宣傳有關政策法規,積極化解誤解矛盾。經過多方努力,工作取得明顯效果,態勢朝積極方向發展,有望在近期動工建設垃圾滲濾液處理站工程。
屏南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指揮部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七日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