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魯木齊清泉寺,近年來寺晨鐘暮鼓、梵音高揚,作為全疆唯一的一所開放的漢傳佛教寺院,近幾年香火很是旺盛。
今天中午接到朋友電話,說想去寺廟拜佛,但不知道該去哪?問我哪有寺廟?要我陪他去。
疲憊的我告訴他水磨溝區的清泉寺最值得一拜,而且主持是我們同屆市政協委員,也認識,可請主持為他排解心結。但我希望能改天去,因為太累。他堅持要今天去,并告訴我下午好好休息,晚點我們再去。
看到他的堅持,我想必有緣故,那就隨他吧。
快六點我們一起吃了飯,7點左右趕去了清泉寺。
去了首先就見公園門口排滿了婚禮車輛,數了數有7輛之多,也就是說有7家新娘新郎在這里拍照,如果是擱在平時,我早沖上去拍照了,看看美麗的新娘,可惜今天有任務在身,去晚了寺門恐怕都關了,別說臨時抱佛腳,估計連佛的影子也看不上了。
問G今天是什么日子,他說:也可以說是生日,我一聽就明白了,原來今天是他來新疆六年紀念日,所以是應該有個特殊的紀念方式。
我們倆都很幸運,主持在寺里,我們在政協會議上常見,在寺廟里見感覺有點不同。
G和主持說了幾句話,就聽出了他的口音,原來他們是老鄉。
寂仁法師,俗名羅啟,2000年出任清泉寺住持,出生在陜西省長安縣。自幼秉賦過人,崇信三寶,12歲皈依佛門,16歲在山西五臺山碧山寺出家,法名寂仁,字妙感。
平時見主持很是肅穆的感覺,今天的他很放松,聊的也很實在,有一種朋友在一起侃天的滋味。
G對著主持很是虔誠,雖然他不懂佛,但在今天很想靜一靜心,寄托一下內心的苦悶和愿望,讓平時壓力得到少許的緩解。
我默默地聽著他們的對話,偶而插上幾句,更多時間我在內心里打量著羅啟主持是怎么勸解求佛之人的。
以下是主持對G說的話,大體意思是這樣:
很多香客來拜佛認為可以凈化心靈,出發時,放下一切負擔,糾結,煩惱,不快,回到家時更是全部放下,所有拜佛的人都向我訴說,而我也是俗人,我的煩惱又該向誰說?我也想對佛說,但佛不語。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來解決,心態決定一切。
人一定要心有所皈,身有所依。
他將這句話解釋得相當貼近生活。心有所皈也就人的心要有歸宿,有個寄托,你要愛好,或者喜歡徒步,或者喜歡攝影,哪怕是看書、散步,健身都行,這樣你的心才能有個歸宿,心有所依。
而身體必須有事做,有工作有干,你才不會無所事事。你要有業,要有家,成家才能有責任感,才能有精神寄托,才能更有力量去工作,去化解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才有更大的希望和更遠的志向。
生活中,心累通常是人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壓造成的。是因為凡事太在意了。太在意同事間的小摩擦,太在意上司偶爾的責備,太在意家人一時的賭氣。
其實,人生總會有煩心事。看開瑣事,忘卻不幸,藐視挫折,這何嘗不是一種心靈的釋放。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人應該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
人從生到死都是在不斷地經歷,經歷不同的人生,所以最終的結果都是離開時間,重要的是過程,如果人能淡忘結果,人生會幸福更多,快樂更多。
最后主持送G一句話:對任何事情別太好奇,不去問自己不該問的事情,一切自然隨意。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范。
而佛也講的是緣,一切隨緣。
隨緣是“知其不可為”則果斷放棄,審時度勢、自出機杼、另辟蹊徑的處事態度。
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