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遭遇“內憂外困” 高糖價時代或將來臨
糖價的回落,使得各方看弱年底前的糖價走勢,游資現暫時離場跡象。然而一些業內專家指出,由于食糖供需缺口的存在,加之游資“游離”在食糖外圍,食糖遭受的“內憂外困”局面決定了遠期糖價依舊有走強的可能。
根據11月1日桂林糖會透露出的消息,2010到2011榨季全國食糖產量在去年的基礎上穩中有升,產量預計約為1200萬噸,然而,以國內食糖消費量為1400萬噸預計,尚缺口200萬噸。
國際糖市供需偏緊也給國內糖價帶來了壓力。路易達孚北京公司糖業部趙亞林認為,由于國際上食糖減產國家較多,且全球庫存偏低,需求還是比較旺盛。此外,巴西產量不及預期,大產糖國也多減產,中國還需大量進口,糖市未來基本面看漲。有專家分析認為,經過幾年減產,中國庫存偏低,一旦中國補庫,就有可能拉高國際國內糖價。
記者了解到,目前高盛、嘉吉等國際投資機構雖然短期看弱糖價,但長期依舊看多。浙江一名炒家告訴記者,近兩個月內,國內糖價出現強勢大漲的可能性較小,但一般來說,6至9月為用糖高峰,屆時中國也有可能大規模補庫,國際國內糖價都有再次上漲可能。
此外,成本推高糖價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2010到2011榨季,廣西將普通糖料蔗收購首付價由上榨季的260元每噸提高到350元每噸。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按350元每噸的收購價標準,廣西糖業企業制糖成本為4100元到4250元每噸。若糖價進一步走高,由于糖業獨有的“糖蔗聯動”機制,甘蔗收購價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一些業內人士稱,排除目前通脹因素,再考慮到我國食糖生產當前面臨的情況,未來糖價維持在6000元每噸較為合理。“糖價太高,對消費者不利,長期看也會損害整個糖業的健康發展,太低則會損害糖企、農民、政府等各方利益,也不利于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