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黃花園大橋北橋頭大灣加油站,司機在焦急地等待加柴油。 記者劉嵩 攝
熱詞四:荒
臨近歲尾,原本波瀾不驚的中國能源市場,卻一“荒”連著一“荒”:柴油荒持續數月難解,全國各地高速公路邊的加油站前都排起了大貨車長龍;一個“千年極寒”的傳說,使得煤價借勢暴漲,發電企業四處尋找低價煤,各地電煤庫存告急;中西部地區居民在迎來冬季供暖的同時,也心“慌”可能發生的“氣荒”……
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部分壓力較大的省份在大限來臨前最后幾個月紛紛祭出“拉閘限電”措施,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為維持生產不得不使用自備柴油機發電。扭曲的行政指令使得節能減排的美好初衷異化成能源低效率利用的惡果。
煤電油氣年復一年頻現恐“荒”,盡管每次都各有原因,但從實質而言,都是由于市場化供應體制的自我調節與某個環節的行政管制或干預產生了沖突。回顧以往,正是成品油價格“批零倒掛”導致了“油荒”;“市場煤、計劃電”的煤電“頂牛”之困催生了電荒;當前天然氣定價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生產及進口的積極性。
市場之病源于體制之弊。要徹底解決能源“荒”,就必須更深入地推進能源管理體制和能源定價機制改革。
調價難解“氣荒”之憂 中國天然氣面臨增長困局
今冬我國可能再次出現氣荒 發改委決定上調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