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新疆公安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近兩年,新疆公安機關開展“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專項行動”,抓獲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34名,破獲電信詐騙犯罪案件120余起,追回被騙資金逾200萬元。
據新疆公安廳刑偵總隊重案支隊支隊長高兆毅介紹,按照詐騙手段來分,新疆近年來出現的幾類電信詐騙主要有:冒充電信局、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稅務機關工作人員詐騙;打電話冒充事主熟人詐騙;虛假股票或投資理財“釣魚”網站詐騙;以打電話謊稱孩子被綁架或在外受意外傷害、突發急病要求匯款為名進行詐騙;退費退稅詐騙;網絡購物詐騙以及手機短信詐騙。
根據電信詐騙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其案件主要有以下規律特點:
(一)作案時空范圍擴大,犯罪分子隱藏較深。在偵辦電信詐騙案件過程中,絕大多數詐騙分子是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云南等地對我區居民實施詐騙的,詐騙成功后取款、轉賬地也在外省。
(二)科技含量高,犯罪成本低。電信詐騙案件不同于傳統的詐騙案件詐騙人面對受害人玩一些把戲行騙,每做一起案件需要重復去表演,而是利用手機、互聯網絡、電話作為載體,使用群發器、設立虛假網站等來行騙,使用的通訊工具具有隱藏真實號碼和虛設主叫號碼的功能,很難查找到機主資料,即使查到,也多是虛假信息。
(三)金融部門成為其犯罪過程的中轉站。無論是網絡、手機短信還是電話詐騙無一例外必須要通過銀行匯款這個環節才能完成詐騙的過程。匯款是犯罪過程中的最后一個必經環節,已成為電信詐騙的突出特點。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手機、網絡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已經融入到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在它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便利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以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為媒介的新型詐騙(電信詐騙)屢屢發生,危害越來越大。
對于屢屢出現電信詐騙犯罪,警方發布了防范七條提示:
(一)公、檢、法機關作為執法部門,是絕對不會使用電話方式對所謂的“電話欠費”等問題進行處理的。因此,絕對不要相信此類騙術,以防上當。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公安機關在偵辦案件時,不會通過電話詢問群眾家中存款賬戶、密碼等隱私情況,如果涉及案件情況必須查詢的,必須出具工作證件及有關法律文書,到相關金融機構查詢。另外,公安民警不會打電話指導被害人如何轉賬、設密碼,公安部門也不可能提供所謂的“安全賬戶”。
(二)如果您接到陌生人電話,一定要先確認對方身份,不要主動猜測對方是誰,在沒有確實弄清對方是誰的情況下,更不要盲目答應對方的要求。
(三)有些犯罪嫌疑人能通過非法途徑獲取事主孩子或親友的電話、姓名等信息,因此,在電話中有時能明確說出事主孩子電話或姓名,以強化事主對此事的相信程度,使事主在恐慌失措中上當受騙。當您接到此類電話時,不要慌張,要通過拔打孩子的電話或與其同學、朋友、學校聯系等其它方式,證實情況。
(四)凡以入會、提成為名義讓股民交錢后為股民提供優質股票信息的、公司和網站上均屬非法。請不要相信虛假公司或機構及網站上標榜的優厚回報的虛假宣傳,防上犯罪分子用“釣魚”的方式行騙。
(五)請您堅信無端的中獎信都是詐騙分子設置的騙局。
(六)任何陌生人通過電話、短信要求您對自己的存款進行銀行轉賬、匯款的,或者聲稱為您提供安全賬戶為您的存款進行保護的,請一定不要相信,防止受騙。
(七)需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目前,電信詐騙人員利用特殊計算機軟件能模擬各類電話號碼,在事主電話上能顯示事主家人手機以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電話號碼,使接電話事主誤以為真。對此,廣大群眾接到可疑電話、短信時,不要輕信,保持冷靜,認真核實可疑電話、短信的真假,多與家人、親友商量,并及時向附近的派出所、銀行網點、電信營業網點工作人員詢問,千萬不要給陌生人轉賬、匯款、泄露銀行密碼信息,不要按照別人的電話提示在柜員機上進行操作。
來源: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 毛衛華)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