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彩排期間就邀請眾多市民觀看,出于什么考慮?
路:從北京亞運會到廣州亞運會20年來,我們上上下下都有一個對開幕式的理解,開幕式成功了,就是整個運動會成功了一半。為此,搞好開幕式就成了運動會的重中之重。在開幕式創意和主題選擇、技術手段的調用、觀念的更新等方面,既是導演等主創團隊的關注點,同時也受到方方面面的共同關注。
廣州亞運會要辦一屆人民的亞運,要讓人民群眾參與進來,分享舉辦亞運會的成果。正因如此,我們的開幕式在海心沙島舉辦,開幕式當天的票早就被搶購一空,但我們增強了彩排的場次,先后邀請了超過20萬人到現場欣賞。在此期間,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市民和中外游客,欣賞到亞運珠江彩船巡游,世界頂級焰火大師克里斯托夫和中國頂尖設計師劉琳合作的焰火奇觀,同時也欣賞到由燈光大家沙曉嵐精心打造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燈光城市主題景觀。
記: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所有演職人員加起來不到萬人,為何沒有采用“人海戰術”?
路: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在體育場這樣的地方舉行大型活動,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對“人海戰術”不能一概否定。那么巨大的空間,有時候僅僅只有一兩百人的表演,根本達不到效果。張藝謀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期間,在相當長時間內,對“人海戰術”相當抵觸,但通過實踐,他反而將“人海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使用演員超過2000人的節目就達到7場,累計使用演員人數近兩萬。
而廣東與北京的創作條件完全不同,不像北京那樣儲備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在大型活動方面的組織、運行機制以及參演人員的熱情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困難。如參演學生要上課、排練場地受限制等。但這些困難反而將主創人員們逼上了梁山,演員人數少,開幕式團隊就在節目的創意、節奏的編排上動腦筋,同時還調動燈光、多媒體等手段來彌補。而在海洋之舟、白云之帆兩個氣勢恢宏的重要節目中,各自投入了上千人的表演隊伍,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記:先后同張藝謀、陳維亞等大家進行過緊密合作,對他們的評價如何?
路:從北京亞運會開幕式開始,我幾乎參與了所有中國舉辦的重大活動開閉幕式,并多次擔任總制作。在合作的藝術家中,陳維亞性情溫和,謙虛又包容。我們合作參與了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合作時間最長。在奧運會期間同張藝謀合作,他在藝術上非常執著,非常較勁,“語不驚人誓不休”。兩人各有特長。
我們北奧聯合團隊獲得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主創權后,曾經向張藝謀發出過邀請。不過,看來張藝謀還沒從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煎熬”中走出來,談“開幕式”色變,認為辦一場這樣重大活動的開幕式的難度和壓力遠遠超過他拍十部大片。
應當說,從北京亞運會到廣州亞運會,尤其是歷經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的洗禮,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優秀的制作人和運營人才涌現出來,為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儲備了越來越多的人才。
僅以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而言,陳維亞對大型廣場活動的整體把握能力很強,是中國最出色的大型廣場活動藝術家,是最好的合作者。作為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開閉幕式運營總監的姜浩揚年僅36歲,身負重任而發展空間不可限量。團隊中的文學總監朱海才華橫溢,他的許多思考為亞運會開幕式注入了靈魂。使得許多創意得到了升華。卞留念、李海鷹這兩位年富力強的音樂總監,用聲音為開幕式“塑造了靈魂”,使之成為一場完美的視聽享受。舞美大家苗培如的噴泉、船、帆屏、主火炬塔等方面的貢獻也相當出色。同時,章東新、王亮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主創人才的成熟,更是令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生輝增色。
同時,廣州亞運會開幕式還邀請了馬克·菲舍爾這位世界頂尖的舞美加盟,他能夠將主創人員飄在空中的創意,用十分貼切的藝術形式使之落到地上,成為具體的載體。法國焰火大師克里斯托夫、美國音樂家約翰·鮑威爾等大師級藝術家的加入,也大大提供了開幕式的品質。
來源:新華網(記者 汪涌 賈文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