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中國的飛速普及和發展堪稱奇跡,而奇跡也帶來了負面的衍生品,與其相伴而生的低俗之風也是日漸盛行。政府整治網絡低俗專項行動年年都有,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這股低俗之風卻是屢禁不止,所謂何來?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低俗盛行現象的根源在于,用專業的語言講,即網絡媒體利益最大化的基礎在于傳媒內容接受量的最大化。說白了,其實這一切都是“點擊率”惹的禍。
目前中國互聯網站的運營模式大致遵循這樣的規律:廣告投放方對網站流量提出要求,網站對欄目流量提出要求,欄目對編輯提出流量要求,編輯從網民處謀求流量,這樣的模式,使得流量也就是“點擊率”成為了商業網站的生命線。
人無完人,人性總是有陰暗面的,況且陽春白雪距離我們這些俗人實在是太過遙遠。而網絡的虛擬性又導致網民自我約束的道德門檻因為缺乏有效監督而大衛降低,這樣自然難免就會有那么一批為數不少的網民在網上追尋著低俗信息。就這樣,部分網民對于低俗信息的閱讀需求與網站的流量需求產生了共鳴,網絡低俗的“利益鏈”就此建立,并在不斷的發展中越來越穩固、越來越壯大。
如何抵制這股日漸壯大且影響廣泛的低俗“邪風”呢?這是個難題,但又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宜早不宜遲。
網絡是一個特殊的公共環境,它是一個有著很強的信息復制和傳播能力的虛擬社會。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媒介環境,要抵制低俗,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管理部門的曝光和封殺,更需要充分發動廣大網民的力量。我們要的不能只是某一段時間內集中力量打擊的重拳,更重要的是長時間內打“持久戰”的堅持。
“一陣風”式的重拳出擊的治理方式固然在短時間內成效不菲,但也讓一些網站產生了僥幸心理。面對高壓,他們玩起了“游擊戰”。等到“風頭”一過,這些網站便通過改頭換面、巧立名目,把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又重新抬了出來。
正如低俗之風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一樣,抵制這股邪氣的行動更不能只是這種“一股風”式的集中整治。因此,治理網絡低俗之風,就必須打“持久戰”,建立長久有效的監督、治理機制,在每一個環節筑牢堤防,這樣才能徹底清除這類網站的生存土壤。
網絡環境的凈化已是迫不及待。不過,即便困難重重,但信心猶在,畢竟,邪不壓正。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網民要對低俗之風的危害有更直接的認識,然后上下一心堅決并自覺地抵制低俗之風到底。“自由意味著責任”,這是現實與虛擬世界中共通的法則,這是網民需要時刻謹記的信條。因為,即便現實有點迷亂,但我們要許一個清清靜靜的未來。
對于各種網絡媒體自身而言,意識到并深刻領會這份肩上的責任做到自律也非常重要,這關系到網絡媒體自身的未來。網絡的低俗,盡管短期內可能因為能夠迎合部分受眾的心理而帶來商業利益。但長此以往,勢必會妨礙媒體自身的良性發展,并會傷及互聯網這一21世紀最具潛力的產業。
一個生死存亡都系于“點擊率”的媒體和產業,即便能輝煌,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而要想長久地存活下去并越活越好,必須能充分吸收社會的養分,然后反哺于社會。一個缺乏養分的媒體、企業和產業注定畸形和短命,正如一個人缺乏養分也難以健康成長。
作者:徐方清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