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否會導致博士生教育質量下降?
對于清華的新舉措,不少人擔心:前些年是從教授里選博導,也就是“教授中的教授”教博士生,而現在,博導資格對所有副教授都放開,這是否會導致博士生教育質量的下降?
對此,高策理說,改革不僅不會降低博士生的教育水平,相反,能夠有效地提高博士生的教學水平。
高策理說,在國外,博導只是一個工作崗位。不論是教授,還是講師,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學位、有科研經費、所在學校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條件,就可以擔任博導。同時,博導也是一個流動崗位,不帶博士生就不能稱為博導。
有專家概括,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資格壟斷,使更多的優秀教師有可能參與到博士生的教育中;同時,那些有資格的教授,也必須通過不斷地提高科研水平,保持能夠指導博士生的實力。
高策理進一步解釋說,近年來,清華副教授的水平越來越高,學術思維活躍、創新能力突出,其中很多人都具備了指導博士的能力,許多人的教學科研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教授。這些年輕學者處在年富力強、最能出成就的階段,但因為博導評聘制度的束縛卻遲遲不能帶博士,許多人要熬到50多歲才能成為教授,才能當博導,但卻過了其搞科研、教學的黃金期。而同時,博士生也失去了很多獲得最新和最有價值學術指導的機會。清華推出新舉措的宗旨之一,就是為了增強導師隊伍活力、培養青年教師。
高策理表示,為保證博導的質量,除了校級評聘外,學科和院系會對博導資格提出具體標準,并進行嚴格把關;取消博導評聘不意味著對博導沒有要求,而是在學校的層面不作管理,將管理權下放到學科和院系,由各學科的分委員會核定博導的標準,再由院系核定哪些博導具備當年的招生資格。
此外,學校還將有一些細節上的限制,比如,有的副高級職稱屬于實驗或者技術系列,未必能做博導。高策理說,“我們強調做博導還是教學科研系列,是屬于在一線做研究的老師。”另外,學校還會要求這些副教授具有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