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就要大力發展我們的文化力量。發展經濟力量需要解放生產力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文化力量同樣如此。我們當前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動力,一在于體制機制的改革,二在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說,體制機制改革在于為傳統文化業態松綁并為新興文化業態鋪軌,那么科學技術進步則在于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并創生新興文化業態。在當下,創生并壯大新興文化業態對建設“文化強國”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為新興文化業態所呈現的文化力量,一是它的高科技含量,二是它的產業化運作。它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它的文化產品生產是為著解決“有效供給”的課題應運而生的,它通過自身增量的發達改變既往文化業態存量的格局,從而推動我們整體意義上的文化轉型;其次,它需要認清在解決“有效供給”的同時要實現“有效提升”,因為“文化轉型”只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的舉措和路徑,我們的“有效提升”在于強調文化力量首要的、主要的、必要的是精神力量。事實上,一個文化強國的文化力量,不僅體現為國民精神的凝聚力,而且體現為創造力;不僅體現為國民精神的傳承力,而且體現為進取力;不僅體現為國民精神的包容力,而且體現為開拓力;不僅體現為國民精神的自信力,而且體現為誠信力;不僅體現為國民精神的務實力,而且體現為超越力……
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我們文化力量的大力發展必須正視世界范圍內綜合國力競爭的現狀。由于新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國作為大國和平發展已是一個世所矚目的焦點和一個世所熱議的話題。因此,在綜合國力競爭的世界語境中,我們文化力量的大力發展要有更開闊、更深入、更前沿也更全面的思考:其一,我們要關注發達國家文化與科技相融的當代文化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傳統文化現代化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問題;其二,我們要大力傳播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消除他國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擔憂和戒備,樹立一個主張和諧、講究誠信并敢于擔當的大國形象;其三,我們要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并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其四,我們還要在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中,擴大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感召力,通過不斷溝通而逐步改變既往“歐美中心論”的價值觀。為此,我們需要通過具有自主能力的文化轉型來建樹中國文化的時代形象,需要通過現代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來弘揚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需要通過文化惠民工程的系統構建來提供中國文化的優質服務,需要通過現代科技進步的支撐引領來拓展中國文化的產業規模,需要通過貼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來創造中國文化的精品力作,需要通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來呼喚中國文化的宏才巨匠……
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力量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盡管我們的征途還山重水復、任重道遠,我們的境遇卻已然潮平岸闊、風正帆懸!
(于 平 作者為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北京大學特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