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不是手段
雖然報考動機越來越復雜,但是并不意味著公務員報考不值得提倡,它仍舊是社會管理重要的輔助手段。
喬新生說:“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主權在民。公務員考試還是這個目的的輔助手段。而且,在任何國家,公務員都是受人尊敬的職業,選擇公務員也依舊是非常好的人生規劃。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手段當成目的。對于公務員應該實行分類管理,事務官可以通過考試選拔,但是政務官必須公開選舉,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水,無本之木。”
事實上,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失落,正是手段成為目的之后的結果。喬新生說:“現在公務員出現很多異化現象,我們知道,村官應該是村民選舉,他要為村民服務,不服務村民就會罷免他。但是大學生村官怎么算呢?如果他是否為村民服務變成了個人的道德問題,這是沒有辦法制約的。而且,在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村民權利的一種侵犯。類似種種還有很多。如果公務員成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時候,核心價值觀如何保證就成了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不要重蹈覆轍
考公務員在很多時候已經逐漸演變成為考官。而事實上,中國正是一個有上千年考官歷史的國家,根深蒂固的考官思想并不容易改變。
喬新生說:“在我們國家,應該防范,公務員考試不要重蹈科舉的覆轍。在中國古代,官和吏是分開的,官是政務官,而吏是事務官。官員一定要在科舉之中產生的,吏在某種程度上則是官的雇員。因為官他可能是作家、是詩人,他對于具體的事務可能不善處理,需要吏來輔助。這和現代公務員考試正好相反,現代公務員考試選拔的應該是事務官,政務官則是通過選舉。”
官與吏分開,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分類管理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喬新生說:“改革的目的原本是主權在民,公務員考試只是輔助的手段。如果沒有分類管理,考公務員就可能成為考官,選拔的手段就可能變成目的,年輕人為了掌握資源,為了成為官員,甚至是為了穩定的工作、優良的待遇而去報考公務員,而失去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失去了公務員基本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