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在為村民登記
車上辦證
核心速讀:在東川區阿旺鎮的木多、長嶺子等五個彝家村寨,有三百余村民結婚沒有結婚證,出生沒有戶口本,長大沒有身份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這些人中,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幾個月。因為沒有戶口本,他們享受不了小額信貸、良種補助、農村低保等支農惠農政策,參加不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國家的相關扶貧款和救災救濟款也無法得到,有的連上學也有困難;因為沒有身份證,他們出門打工都很困難,最遠的地方就是來到東川城區和附近的太陽谷,住不進旅社,打不了工,連火車都上不了,就別說坐飛機了。
昆明市東川區阿旺派出所結合本警種開展的“四群教育”暨“三訪三評”活動,活動開展以來,阿旺派出所民警深入群眾,與群眾同吃、同勞動、促膝交談,察民情、訪民意、解民憂,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化解難點、熱點、焦點問題,切實掌握群眾什么情況,群眾什么意愿,群眾什么憂慮,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項,想盡一切辦法促進警民和諧關系,以點點滴滴的服務,譜寫一曲和諧警民新篇章。了解得知情況后,民警們起早摸黑,深入到高山之上的彝族山寨,逐一為他們調查登記,然后逐級上報,終于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為316位“黑人”落了戶,讓他們享受到社會福利待遇。
民警才到門口就有村民趕過來登記
1月9日8時30分,昆明市東川區阿旺派出所三位民警來到了阿旺鎮拖落村白泥井小組,深入群眾,為群眾辦理落戶登記工作。
警車沿著彎曲的山路顛簸盤旋而上,一個個袖珍的村子閑散地坐落在周圍的山坡上。寒風把路上的泥土不時地卷到空中,可喜的是路邊堆滿了沙子和石頭,一些路段也有工人在挖排水溝,準備對公路進行硬化。
一個多小時后,警車駛進了拖落村白泥井小組。走在村中的小路上,山風呼嘯著削過臉龐,雖然陽光普照,但手腳、耳朵和鼻子都像冰一樣冷。大白楊和梨樹已經落光葉子,一些村民在路旁修樓房,一些剛從村外挑水回來。幾個小孩爬上高高的沙堆上,然后相繼往下跳。
東川區阿旺派出所所長劉飛敲開了小組長宗自祥家的大門,“村民已經全部通知好了,馬上就來。”宗自祥邊說邊把民警們迎進家中,又是遞煙又是倒茶,為這一天,他等待得太久了。
民警們擺好桌子,拿出精心設計的《未落戶人員登記表》和紅色印泥,四五個村民已涌了進來。不到十分鐘,屋子里已經非常擁擠,民警們只好把辦公地點移到了屋外的院子中。
不一會,院子里也擠滿了人,有的拿著戶口本,有的拿著養老保險本,有的拿著云南省社會保險費繳款收據。民警們分別一個一個地詢問,有戶主的就依次登記,沒有戶口的就別立門戶,一一登記后再讓本人簽字(不會寫字的由旁人代簽)證實情況屬實,再找三個村里證明人簽字按手印給予證實。在表格的下方,依次還有村小組意見、村委會意見、社區民警意見和未落戶人員近期照。
突然間,一個婦女嘰嘰喳喳,盡管她又是比,又是劃,又著急,又無可奈何,可民警還是聽不清。所長劉飛只好把社長宗自祥請過來,讓他幫忙翻譯后,警察才把她的戶口進行了登記。“這樣的情況每個村都有,所以我們每到一個村,都要先與村上的聯系,請當地的小組長幫忙翻譯,不然遇到這樣的情況,兩三個小時的山路就是白跑了,來到村里也幫不了他們。”劉飛邊說邊用手機幫旁邊的民警查詢對照村民的屬相和出生年月,因為大部分村民,特別是年紀大一些的,只知道自己的屬相是什么,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年生,而生日呢,更說不清了,只能大概的定一個相對合理的,以便落戶后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9歲的朱石秀在登記表上按上自己的手印后,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她如今已是4個孩子的母親,但她的戶口卻還在隔壁尋甸縣金源鄉,嫁過來后沒有結婚證,四個孩子如今一個都沒有落過戶。大女兒黃順美今年20歲,由于沒有落戶,從沒有上過一天學,15歲時嫁到了旁邊拖落村第三小組,生了4歲大女兒皮利婷和2歲的兒子皮金凱。“我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雖然我老公有,但也落不掉戶,所以兩個孩子現在一個也沒有落戶。”黃順美說著,眼里掠過一絲憂郁。她說她15歲前曾經到東川區城里打過工,經朋友多次求情才進了一家餐館,由于沒有身份證,老板只給她一個月150元錢,給別人都是300多。同時她也想去昆明,但由于沒有身份證,去哪里都不方便。她去過離她的村子最遠的地方,就是對面的太陽谷(本鎮的另一座高山,有三級路通過)。“現在有了兩個孩子,去哪里也不方便。等辦了身份證,再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我就可以出去了,也許可以跟老公一起去昆明打工呢。”黃順美憧憬著。
18歲的黃順明有過與姐姐黃順美一樣的尷尬。他目前在新村城里做零工,幫人刷墻,每天一百元,但非常辛苦,所以干一天要休息幾天,一個月有近1000元的收入。他比姐姐好一些的是,他讀到小學二年級。朋友約他去過幾次昆明,但因為沒有身份證,沒有人敢要他。“在昆明住個旅社都要身份證,真是太煩了,害我只能做個家鄉寶。”黃順明抱怨道。
黃順美的另外兩個弟妹分別叫朱國蘭和朱國金,一個16歲,一個14歲,是她母親和后爹生的。
20歲的袁桂芬是東川區另一個鎮烏龍鎮嫁過來的。“我和老公都有身份證,沒有結婚證,原來也想去落的,但聽說是兩個孩子出生的間隔不夠,要罰4000多元的款,就不敢去落了,哪里找這么多錢呢。”大的女兒三歲,站在一旁拉著她的衣角,小的女兒兩歲,背在背上。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抱著兩歲的孩子,拉著三歲的孩子走一個多小時去下面的山溝里背水。因為村莊里缺水,她每天不得不這樣做,有時凌晨四點起來,守到天亮還守不到一桶水。然后在家里喂豬,帶孩子,做農活。
等登記完畢,已是正午12點20,民警馬大雄清點了一下登記表,共有35張。“趕緊走,去大麥地吃飯吧,我早點都沒有吃。”劉飛急不可奈地打開車門,發動了車子。
村民沒有落戶意識
“在東川區阿旺鎮彝族的村寨,老輩人就沒有落戶的習慣,加之辦結婚證時要辦遷移,老百姓都嫌麻煩,懶得去辦。也有的村民去辦遷移時,要走很遠的山路,有的來回跑了七八趟還沒有辦到,罵說今日整不著,明日整不著,索性就不再辦了,干脆就一直黑下去吧。”大麥地小組組長曹正學(42歲)在席間分析起本村8人沒有落戶的情況時說。記者問他“聽說村里有搶親的習俗,你老婆也是搶來的嗎?”“是的呢。”她妻子微笑著搶先答道。“雖然說是搶來的,搶之前還是要有一定感情基礎,至少是有一點意思才搶的呢。”曹正學解釋道。另一個沒有落戶的原因是村民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70歲左右的老人,有的從來沒有離開過村莊,汽車都是村里通了公路才見到的。“去年一個70多歲的村民早上9時去地里除草,見到一臺挖土機正在作業,他就一直坐在旁邊的地里看著,忘記了除草,到晚飯時,機主收工準備吃飯,老人突然跑過去說,你能再挖一會,讓我看看嗎?”曹正學說完,一桌的人都笑了起來。
彝族村民反映說因為沒有戶口和身份證,享受不到國家的惠民政策,孩子上學難,醫保等也辦不到,希望幫忙解決一下。初步統計,全鎮共有500多人。”劉飛說起沒有戶口的村民感慨良多。民生問題無小事。“四群工作”暨“三訪三評”活動開展后,派出所決定花大力氣把這件事情辦好辦實,想群眾之所想 急群眾之所急。近半個月來,劉飛每天帶領民警深入到村民家中,逐一為他們登記,經常早出晚歸,由于山路艱險,在路上就要花去四五個小時。“我們登記完畢后,將按相關程序,報到上級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后,本著歷史問題歷史解決的辦法,幫村民落戶辦證,方便他們走向更遠更廣闊的世界。”“按目前的調查情況,阿旺鎮黑人黑戶的村民主要分布在木多、石門、長嶺子、拖落、魯納五個村,20余個村民小組,共計350人左右,我們正在統計,剩下的村組已經不多了,我們會盡最快的速度登記完,上報區公安局和區政府,但一些超生的孩子還要經過計生委才能落,沒有辦結婚證的需要到民政部門去辦理,需要各部門的支持才能為他們完成落戶辦證的工作。”
從大麥地出來,山路更加艱險了,警車一路顛簸,像波浪上的船只一樣,又上又下,左右搖擺,連手機鍵盤上的號碼都看不清,打電話都要停下車來才能正確撥出去。辦完魯納的上三家村和下三家村時,太陽已經離開村莊,爬到對面的大山上去了。村里的瓦房升起了裊裊炊煙,樓房里飄出強勁的音樂。
18時來到魯納村公所交叉口時,有三個村民已經在公路邊等了半小時。“聽說你們下來落戶,太高興了,省得我們走幾小時的山路去派出所辦,請幫我們辦一下吧,我老公是來招親的,他和兩個孩子都沒有落呢。”村民李艷邊說邊遞上了戶口本。民警打開車門,為村民辦理了登記。
民警們回到阿旺派出所時,太陽已經落到了山的那邊,而群眾心里的太陽卻正在冉冉升起,且越來越高。
逐級上報爭取落戶政策
登記完畢后,派出所民警又把這些表格上報當地政府和計生辦,摸清楚哪些是因為超生或者間隔不夠沒有落戶的,哪些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沒有落戶,或者是證照不全沒有落戶的。通過層層篩查,發現341人沒有戶口的村民之中,除25人屬于超生范圍,需辦理相關手續才能給予落戶外,民警把316人16歲以上的未落戶的村民上報到當地政府部門。阿旺鎮鎮長湯玲審核簽字后,把實際情況向情況東川區政府進行了詳細的報告,衣相關部門或領導根據實情,本著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原則,爭取為300余村民進行登記落戶。
經上級部門和公安機關核準后,阿旺派出所民警在區公安局政工室和東川區治安大隊的幫助下,通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把316位“黑人”數據錄入了電腦,并通知到村,通知村民到阿旺派出所辦理戶口薄。目前已有數十位村民到派出所辦理了戶口薄,拿到了農村低保,享受到農村醫療保險了。
“目前,派出所的電腦里已經有了這三百余村民的基礎數據,需要出去外面打工或者讀書的,暫時拿不到身份證的,可以到派出所先打一個戶籍證明,這樣就可以走出東川,乘火車、賓館和打工了都不用再愁了。”阿旺派出所所長劉飛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近4個月的時間里,阿旺鎮的民警們共出去警力100余人次,行程千余公里,制表千余張,為貧困村民贈送了上千公斤大米,把實事辦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阿旺派出所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傾聽民生民心,為全體公安民警做出了示范與表率。以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為主旨,進一步強化領導、創新理念。制定“新”目標,傾聽民心,推出“新”舉措,溫暖民心,創造“新”和諧,贏得民心,建立“新”機制,幸福民心。進行警民,把“三訪三評”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通訊員 唐啟榮 記者 李映青)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