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11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遼寧行”采訪考察團抵達山城本溪,這座曾因污染而被稱為“衛星看不到的城市”,如今已成為了“國家森林城市”,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看不到絲毫污染的痕跡。記者們感嘆著本溪的巨大變化,更想了解是什么讓本溪有如此巨變。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本溪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蓋成立向記者介紹了本溪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的發展目標。

本溪全景
本溪是一座典型的煤鐵資源型城市。建國后,本溪為國家提供了3億噸煤炭和100多個品種的工業品。經過百年來的過度開發,煤炭資源已枯竭,只剩一個鋼鐵產業。要養活100多萬城市人口,本溪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本溪不能不吃“鋼鐵飯”,但又不能只吃“鋼鐵飯”, 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建設“三都五城”成為了本溪解決發展瓶頸的重要抓手。
關門山楓葉
延續傳統強項 打造鋼鐵都市
始建于上世紀初葉的本鋼,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獲得新生,始終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經過數十年不間斷的產品結構調整,如今,正向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板材基地邁進。而興起于改革開放年代的本溪北臺鋼鐵集團,搏擊于市場經濟的風口浪尖,由當初的小型鋼鐵廠,迅速發展成為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近兩年,本溪發展鋼鐵產業再度錦上添花,相繼發現兩座大型鐵礦。目前,本溪正在勘探并計劃在近期開采儲量超過100億噸的大臺溝鐵礦和儲量23億噸的思山嶺鐵礦。本溪境內的鐵礦,具有低磷、低硫、有害物質含量少的優秀品質,最適合鑄造行業。
藥都建筑
做精接續產業 建設中國藥都
“藥”是產業,“都”是城市。本溪將現代醫藥作為接續產業,以調整只依靠鋼鐵一個產業支撐經濟的結構。本溪市有各類野生中藥材1117種,自然蘊藏量達2200萬公斤,還有80萬畝的藥材種植園。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本溪就成為了全省的制藥基地,中成藥產業工業增加值全省第一。因此,本溪具有得天獨厚的藥業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
從2008年開始,三年多的時間,“中國藥都”已實現投資總額840億元,積蓄產能980億元,新引進生命健康產業及關聯項目221個,引進擁有年產值億元以上單品種達到47個,已投產企業44家,26家科研機構入駐運營。值得一提的是,沈陽藥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這三所醫藥學府,也在本溪建立分校,使“中國藥都”在學術科研方面形成了獨特優勢。
現在,“中國藥都”已成為國家級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并成功申報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孵化基地。中國藥都已經展現出產業快速集聚,格局業已形成,研發平臺具備,醫藥企業陸續投產,新城建設初具雛形,人氣指數不斷提升的新局面。
優化旅游資源 做美楓葉之都
今年9月8日,國家林業局授予本溪“中國楓葉之都”榮譽稱號,為這座城市再度增添了新的城市名片。
本溪是一座綠色的城市,四周群山環繞、林水相依。楓樹是本溪獨特而豐富的林木資源。據統計,全市楓樹面積約為26.5萬畝,占林地面積的3.2%。本溪的楓葉種類繁多,從5角楓到13角楓,分布廣泛,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植物季節性景觀。
自1998年以來,本溪市以楓葉為媒先后成功舉辦了七屆“楓葉節”,以此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開發建設秀美的楓葉旅游城。本溪市委、市政府也更加明確了打造“楓葉之都”的戰略目標,把本溪由一元支撐的工業主導城市轉變為多元支撐的現代城市。2009年,隨著“楓葉節”升格為國家級的旅游節慶活動,本溪的楓葉也由此走向了全國。
而本溪不單有迷人的楓葉,更擁有中國全部的景系、景類和84%的景型,美麗的山水間廣泛分布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山、水、洞、林、泉、漂和古人類文化遺址構成了本溪完整的旅游資源體系。如今,本溪已形成“奇洞、名山、熱泉、楓葉、民俗、生態”六大旅游品牌,傾全市之力精心打造的“楓葉之都”旅游品牌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廣泛認同。大力發展旅游資源,將成為本溪市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都”并舉,將是未來本溪發展的主線,也將讓本溪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成為沈陽經濟區中的重要一環。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侯瑋萍)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