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王名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國際NGO資金的撤出將是不可逆的。但資金已經不是中國在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中最重要的元素了,他說。
隨著中國富裕人群的增長,中國慈善界的民間捐贈已由2006年的100億人民幣,躍升至2010年1032億。“相比資金,中國缺乏的是國際NGO經過幾十年國際運作所積攢出來的項目運作經驗,”王名說。
從今年開始,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社會組織改革的政策,從社會組織可無主管單位、作民政登記,到事業單位去行政化。福特基金會的中國首席代表費約翰將這一系列積極的信號喻為中國社會組織發展進程上的“突破”。
這些積極的政策將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中國社會組織的數量在過去10年基本翻了一番。2011年底,在民政系統登記注冊的NGO有近46萬個。
“隨著中國自身物質資源的逐漸充裕和本土NGO數量的激增,國際NGO將會傳播更多的軟實力,如NGO的管理經驗和能力建設,” 美國米德伯理大學政治學副教授Jessica Teets表示。
“隨著中國募款和NGO注冊政策的放寬,我認為中國各級政府與國際NGO, 國際NGO與中國本土組織將有更深而廣的合作,”Teets 說。她從2000年就開始對中國的公民社會產生了密切的關注。
中國政府也更加意識到國際NGO所能帶來的技術和經驗支持。雖然國際NGO在中國的注冊和運作仍面臨一些困難,但接受《中國日報》采訪的七家NGO都表示,他們感到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了。
美國半邊天基金會之所以去年在中國的發展邁入里程碑似的一頁,就是源于與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的合作。他們共同合作的彩虹橋計劃將在未來幾年為中國的福利院培養一批優秀的保育員。
半邊天基金會中國執行主任艾琳稱,雖然他們一直致力于豐富中國福利院孤殘兒童的生活,但他們也一直很清楚,以NGO的一己之力很難將關愛覆蓋到所有需要幫助的兒童身上。“而彩虹橋計劃的出現,與政府的合作,使我們能通過培訓福利院工作人員,以有限的資源影響更多的兒童,”艾琳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的首席執行官關德輝也表示他們與中國政府的合作越發泛,從國家林業局、環保部到發改委、商務部等諸多部委和機構。“我們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廣泛的國際經驗。當我們在解決中國的問題時往往可以借助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積累的豐富的經驗。而中國政府對我們全球運作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也非常感興趣,” 關德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