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公共衛生專業博士 陳祖輝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潘集陽教授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足足困在書山題海里三年的考生們,如今一朝獲得“解放”,個個都像出了籠的小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唱K、打機、看球賽、上網,忙得是不亦樂乎;想怎么睡就怎么睡,黑白顛倒不說,每天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賴在床上,連早飯、中飯也省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零食、冷飲替代了正餐,消夜、啤酒卻日日不少。對孩子們的縱情發泄,家長們通常都很理解,也很少去干涉。但專家表示,高考后過度放縱存在健康隱患,家長萬不可大意。同時,對于孩子突然出現的性格、行為改變,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免導致心理疾患,產生嚴重后果。
★性格、行為突然改變,潛藏心理危機
高考結束,同學們都成群結隊地出去玩,瑩瑩卻把自己鎖在了房里,一聲不吭。這幾天,她沒有一個晚上能睡好覺,無論睜眼還是閉眼,腦子里想的全是那兩道不該錯的數學題。“我怎么會那樣解題呢?虧我還是全班第一!我真沒用!”一遍又一遍的自責和懊惱,讓瑩瑩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到了后來,竟發展到神情呆滯、不吃不喝也不說話的程度。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公共衛生專業博士陳祖輝表示,每年高考后都有不少像瑩瑩這樣因一時失手而出現心理危機的例子,這主要是因為自我期望值過高,沒有擺正心態造成的。“這些孩子一般都比較優秀,但抗挫折的能力并不強,自己怎么都接受不了丟分的事實,很容易因此造成心理的偏差。如果不及時進行疏導,甚至可能導致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
專家支招:
陳祖輝認為,高考后家長切不可放松大意,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有無異常,特別是那些平時很在乎成績的優等生,家長要是發現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不愿交流或脾氣暴躁、極為焦慮,一定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讓孩子認識到高考的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人生的失敗,接下來還可以做很多的選擇,比如復讀,或者讀職業技術學校,條條路都可以成才。還可以客觀分析孩子有哪些優點,對他們給予充分的肯定,幫助他們找回自信。當然,如果溝通無效,家長應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而不是想當然地“讓時間來修復傷口”或是“怒其不爭然后索性不理”。早期進行心理干預,對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有積極意義。
該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教授說,高考后有一類最容易發生危險的心理問題叫“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常見于成績公布和接收錄取通知單兩個時候,由于預期和結果存在較大落差,患者的心理調適不過來,就會出現情緒極其低落、痛苦、抑郁等癥狀,并常伴有睡眠障礙。此時單靠心理輔導還不夠,還需要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改善睡眠和控制情緒。
★飲食玩樂過度,身體容易出毛病
三年苦讀,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怎能不盡情地發泄一番?KTV的自助餐、燒烤、消夜、冰啤酒、冷飲全都成了孩子們的最愛,作息時間也完全打亂了,白天用來睡覺,晚上瘋玩,K歌、泡吧、打機、看球賽、上網發帖子,怎么開心怎么來,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吃東西吃得不當引起胃腸疾病高發;天天熬夜削弱抵抗力,惹來呼吸道疾病;出游準備不充分造成意外傷害;談戀愛太過火,甚至可能意外懷孕……
專家支招:
陳祖輝表示,考生在高考后好好放松理所應當,但一定要注意適當、適度、安全,以免樂極生悲。他認為,考后的兩三天放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但過了這幾天以后,還是要慢慢調整過來,將飲食作息都回歸正常。同時,可以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積極參加運動,爬山、打球、游泳都是鍛煉體魄很好的方法;學學烹調,做做家務,以后上大學沒準就用得上;考駕駛證、普通話證、GRE等,不單是提高自信,也能增強能力;要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聽聽音樂,看看名著,寫寫書法,都可以充實自己。
聰明人更懂得“未雨綢繆”,在填報志愿之前就提前做準備,多和父母、師長溝通,一邊了解大學和專業的情況,一邊給自己制定人生規劃。入學前的心理適應也是必要的,最好做到“心中有數”,為上大學的順利過渡打好基礎。
陳祖輝強調,家長在考后這段時間對孩子的監護非常重要,一定要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把好關,避免發生意外。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