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來之不易的反彈格局,終于助推滬指走出了自5月份以來的下跌通道。成交量跟隨溫和放大,技術修復后投資者的恐慌情緒明顯減緩。不過市場人士多認為,企業微觀情況的不樂觀及資金面持續的猶疑情緒,將合力制約反彈高度。在“穩增長”政策逐步推進的背景下,股市機會將更多體現在結構性上,而非整體趨勢性上揚。
動向 資金配置仍顯避險意圖
股指在關前持續震蕩,遲遲未見發力躍升動作。此時此刻,場外資金的實際動向和趨勢就顯得分外重要了——資金積極入場,則放量長陽有望。不過,種種跡象表明,主力資金們截至目前似乎尚無搶關之意,反而依舊顯露出較濃重的避險情緒,這從當前市場中主要投向風格上可見一斑。
首先從配置方式上看。記者在歸納各大保險機構最新的披露信息中了解到,固收類產品仍然是其主要的配置資產。某些保險公司固收類資產配置比例超過80%。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控制風險”正成為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共識之一,低風險、穩健收益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強烈。
公告顯示,場內最新在募的平安大華保本混基在保本期內投資穩健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比例將不低于60%,保留的現金或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的比例合計不低于資產凈值的5%,投資風險資產占資產的比例則不高于40%。該基金擬任經理孫健指出,債券收益率與通貨膨脹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今年CPI繼續探底,7月份甚至跌回到“1”時代,債券慢牛氛圍不改。“雖然債券市場走勢面臨歐債危機、國內需求下滑、經濟增長放緩等國際國內因素的影響,但CPI的逐步回落為央行一系列降息、降準等保增長政策的出臺提供了較好環境。”
再從投資需求上看。數額龐大的資金躊躇于股市、樓市門口進退兩難。此前,銀監會已全面叫停了30天期以下短期理財產品,但大批游離資金的存在,令市場對短期理財的投資需求日益上升。供求矛盾中,基市在連推30天、14天等短線渠道品種后,更在近日爆出了更為短線的產品——證監會公開數據顯示,國內首只運作周期僅為7天的超短期基金工銀瑞信7天理財債基已正式獲批。據悉,其業績比較基準為七天通知存款稅后利率,采取滾動運作、無縫對接模式。毫無懸念的是,其主要投向仍是債券回購、現金、央票等現金類投資工具以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及流動性,不過在杠桿使用方面卻留出了巨大空間,其在銀行間市場的正回購上限可達40%,遠遠高于貨基20%的上限制約。
研判 五大不同凸顯個股格局
“市場終于在連跌后出現周陽線,而且形成不錯的止跌反彈組合,不過本波反彈之中閃現的五點不同,值得股民細心思考。”市場人士玉名指出,這或許決定了大家不能過分寄望于“指數飆升、千股同漲”的大行情局面。
首先最重要的時間節點,這決定了反彈周期的不同。自2011年以來,滬指歷經4次跌幅逾10%、歷時兩個月以上的較大級別調整。回看這些大跌后,均有反彈,但只有出現于年初時的反彈力度最強,因為此時資金做行情欲望最強,參與的資金最大。相反類似于年中即8月至10月間,資金參與的欲望往往不強,反彈往往是場內資金自救,這點非常關鍵,因為本次反彈就呈現出來主力只求保持反彈時間,給予個股更多表演時間,而并非追求指數空間的情況。
其次,權重股出力不足,指數缺乏大空間。今年兩波大的反彈中,權重股出力非常明顯,尤其是券商和地產板塊是最強勢的,僅以上證50計算,年內最大漲幅也是接近20%。但5月之后,銀行股、煤炭股、有色金屬股等一批權重股明顯領跌,這樣指數空間就很小了。
第三,量能不足導致行情成色很差。年內2132點和2242點反彈時,量能都是快速放大到800至1000億元的量能活躍水平線,隨后還多次達到1400億元之上。對比看如今,兩市均只能放大到600億元便止步不前了,顯然主力不肯投入大量資金,而僅僅是維系局部的個股賺錢效應。
第四,消息面異動成為最大風險。市場經過連續消息面打壓之后將變得非常謹慎。最后,就是熱點板塊內部分化明顯導致缺乏領漲板塊。與之前的幾波反彈不同,本次反彈沒有所謂的領頭羊,從8月3日開始持續的熱點就是超跌低價股,這與之前展示的強者恒強,主線為王的反彈模式明顯不同。
綜上,種種不同之中建議股民考慮細擇個股戰術。“弱勢下跌格局中指數比個股重要,因為大量個股會因為指數持續下跌而被拖累出現急跌,在如今的反彈周期中,這些個股就恰恰會搖身變為大家選擇的重點,跌幅越大的此時反彈動力越強。提示廣大股民不要盲目追漲。”記者 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