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亮點
海洋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十一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7%,比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高2.9個百分點。
2011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4419億元,占全省GDP的25.4%,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9.7%,居全國第五位。
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洋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9.7∶40.2∶50.1調整為2011年的7.9∶44∶48.1。
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壯大,2011年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與倉儲、濱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建筑五大海洋傳統主導產業增加值1423.6億元,占到全省海洋主要產業增加值的72.4%。
海洋生物醫藥、郵輪游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
海洋科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擁有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農科院、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團725研究所廈門分部和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涉海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
海洋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海洋藥物、海洋生物制品、海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
涉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11年,全省沿海擁有萬噸級及以上深水泊位129個,貨物吞吐量3.7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69萬標箱。
沿海地區鐵路、公路、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以“百個漁港建設、千里岸線減災、萬艘漁船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為內容的海洋“百千萬工程”建設有序開展。
閩臺海洋合作持續拓展
經國家批準分別設立了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6個臺商投資區、6個臺灣農民創業園、35個臺輪停泊點、28個對臺小額貿易口岸,2011年閩臺貿易額達到116億美元。
沿海8個港口(港區)全面開通對臺海上直航,率先開通對臺海上直航客滾航線,率先實現兩岸間雙向旅游,廈門—金門、馬尾—馬祖、泉州—金門、平潭—臺中等海上客運航線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黃金通道。
海洋綜合管理穩步加強
編制實施了海洋環境保護、人工漁礁建設、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海洋生態保護等規劃。
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海域使用補償和海域使用權抵押登記制度;
率先創立鄉鎮海管站和村級協管員制度;
率先建成海上立體實時監測網;
率先開展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
率先實施海灣圍填海規劃的戰略環境評價和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
率先完成省內海域勘界和海岸線修測工作。
廈門市率先在全國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成為聯合國的示范模式之一。
詔安:打造全國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詔安是我省“漁業十強縣”。全縣2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約11萬畝,灘涂面積約6萬畝,是我省海水水質最好的港灣之一,也是閩東南重要的漁場和福建南部最大的水產品養殖、捕撈、加工基地,具有發展海洋生物產業的良好基礎。
2009年,詔安在金都工業集中區內開始建設總面積18平方公里的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該產業園已被確定為“海洋生物產業技術轉移示范基地”,列入福建省重點發展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成為福建省“十二五”期間50個重大項目中唯一一個海洋生物醫藥基地,并通過“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預審,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目前,該產業園已入駐海洋生物產業項目6個,總投資10.5億元;跟蹤在談海洋生物產業項目5個,總投資5.5億元。預計今年全年產值可達9億元。其中,已投產的潤科生物工程是國內首家(世界第二家)專業從事海洋微藻及微生物(高山被孢霉)等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
詔安縣計劃以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為核心,用5-10年的時間,建設一個年產值500億元以上、稅收20億元以上的全省最大、全國重要的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石獅:建設現代海洋漁業示范點
石獅市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現代農業(水產捕撈與加工)示范點,福建省漁業十強縣市。海洋漁業產值占全市農業產值的90%以上,水產品年產量位居全省第2位。
近年來,石獅市大力開展漁港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漁業保障體系,加快發展漁業捕撈、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海洋生物化工以及港口物流,初步形成一條以國家中心漁港、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水產品批發市場、海洋生物為核心的產業鏈。
海洋捕撈方面,共投入10億多元,建造500多艘大馬力鋼質漁輪,大力提高安全系數和捕撈能力。海洋產品年捕撈量近40萬噸。
特色養殖方面,積極扶持紫菜、鮑魚、牡蠣、花蛤等傳統養殖品種,大力引進美洲黑石斑魚、壇紫菜抗高溫新品系、葡萄牙牡蠣新品系等新品種,推廣“鮑魚與海帶、刺參淺海浮筏混養”、“花蛤采收機”等新技術。今年1—6月海水養殖產量3798噸。
水產品加工方面,擁有水產品深加工生產線100多條、冷凍水產品加工生產線30多條,2011年實現產值22.1億元。水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深化功能產品研發、低值魚類利用,100多種產品暢銷歐美、澳洲、日本、東南亞、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