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作為地理名稱始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當時泛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始于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置山東道,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設山東布政司,形成與今天山東省大體相同的版圖,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正式設山東省,治所在濟南府。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次調整,山東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區劃。
山東省現轄17個市地,139個縣、市、區。其中17個地級市、縣級市33個、市轄區45個、縣61個,人口共9079萬,僅次于河南省,居全國第二位。
山東省省會為濟南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的青島市為全國計劃單列市,是著名的海濱旅游城市,山東省對外開放的“龍頭”。
山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類生存和繁衍。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及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鄒平縣丁公村"龍山陶書",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來在山東還先后發現了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桓臺縣唐山遺址甲骨文"。據專家考證,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商朝早期的活動中心在山東西南部。春秋戰國時期,西周的兩個最大的分封國——齊國和魯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由于齊魯兩國發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齊魯之邦”,并以“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來源:第三屆亞沙會山東官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