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3日,我隨中國日報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報道組前往福建安溪和沙縣走基層,一路所見所聞大受震撼。
在我的腦海中,山區本來是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但沙縣和安溪大山深處的小城卻是那樣美麗富庶。
在沙縣蜿蜒曲折的沙溪河穿城而過,為青山環繞的小城平添幾分靈氣。這里氣候宜人,空氣新鮮濕潤,令人身心舒暢,猶如一座世外桃源。
在采訪中,當地人自豪地告訴記者,沙縣雖然地處山區,人均收入不低,其中沙縣小吃功不可沒。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會長黃福松對記者說,沙縣小吃歷史源遠流長,其制作工藝淵源傳自古中原一帶民俗,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被稱為古代漢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深蘊古中原漢唐文化遺韻。
沙縣小吃有39個品種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注冊商標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制造工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正申報國度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縣也由此博得了“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的美譽。
在沙縣,農民走出山門,將家鄉小吃店開遍全國,發家致富,買樓買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沙縣在外經營小吃人員已達1.9萬戶、5.5萬多人,經營區域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區市,今年上半年小吃產業營業額超過25億元,小吃業主純收入達4億多元。
沙縣小吃讓當地農民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房地產業等產業的發展。在沙縣縣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
走進安溪村莊平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茶園和一棟棟漂亮別致的小樓。這里的農民經過艱苦奮斗,將一家家茶葉店開遍大江南北。他們的艱辛勞動也收到豐厚的回報,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中建起別墅式的小樓,開起了高級轎車,家中冰箱彩電一應俱全,都建有漂亮整潔的室內洗手間。
茶鄉新貌令我大為震撼,同時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釋放了我國農民身上蘊藏的無窮力量。
通過這次走基層活動,我更加明白了新聞的活水源頭在基層,只有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群眾的無限創造力,更真切地認識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嶄新面貌。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王輝)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