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圍繞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全面實施“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扎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在浙江的實踐。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全省上下在堅持科學發展上認識更加深刻,行動更加自覺,工作更加主動,成效更加明顯,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堅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營造科學發展的戰略優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具有良好條件,又面臨迫切需要。在積極主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挑戰中,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按照“標本兼治、保穩促調”的工作思路,堅持在“騰籠換鳥”中轉型升級,在“鳳凰涅槃”中激發活力,在“爬坡過坎”中攻堅克難,著力做好要素保障、自主創新、品牌戰略、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方面的重點工作,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注重謀長遠、抓關鍵、重實效,大力優化全省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布局結構。積極申報和全面實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構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優勢、新動力和新機制。加快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規劃建設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先后確定兩批42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編制9大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著力扶持146家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推動4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和108家服務業重點企業發展。扎實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工作,著力抓好省科研機構創新基地、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等創新平臺規劃建設,全面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加大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工作力度,組織開展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專項行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深入實施循環經濟工程,不斷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努力建設“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不斷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大擴權強縣、強鎮擴權等多項改革力度。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及時制定實施優化金融服務、規范民間借貸、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方案,引導浙商創業創新闖天下、合心合力強浙江,促進“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互動融合發展。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推動外貿和外資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推動與長三角地區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發展,認真做好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
通過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有效實施,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有機結合,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2011年,浙江“十二五”規劃進展順利,全省主要發展指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許多指標躍上新的臺階。全省生產總值繼2008年突破2萬億元后又突破3萬億元大關,達到32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9000美元大關;全省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分別突破30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大關,分別達到3094億美元和2164億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592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到3151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達到30900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071元。
二、堅持全面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造科學發展的社會條件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中之重。多年來,省委、省政府持續推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每年都精心研究安排改善民生十個方面的實事,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大力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多年保持穩定,連續13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推進大社保體系建設,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和實施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省基本實現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積極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切實把教育和衛生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啟動13項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從學前3年到高中階段的15年教育和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基本完成深化醫療制度改革3年5項重點任務,實現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同時,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集中力量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在全省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基層社會管理新模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實現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黨建工作交融互動。深化和完善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及時就地化解信訪問題。加強虛擬社會管理,創新網上輿情引導處置機制。創新社會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健全社會預警和應急機制,不斷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全省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3項指標連續8年“零增長”并有所下降。實施“強塘固房”工程,創新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和工作機制,積極應對臺風災害和梅汛期錢塘江流域大洪水,奪取了抗臺防汛斗爭的勝利。
三、堅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突破科學發展的重點領域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中央根據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認真貫徹中央的“三農”政策,結合浙江實際,積極探索生產、生活、生態互促共進的新路子,探索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階層差距逐步縮小的新路子,探索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新路子,全省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范圍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升。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加快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規劃建設,協調推進200個中心鎮發展改革和27個小城市培育,浙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2.3%,非農從業人員比重達到85.6%。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245萬畝,啟動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37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98個,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和農業服務體系,全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7萬多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土地流轉市場。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80%以上的村莊得到環境整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海島地區的支持力度,開展“山海協作”,幫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山區和海島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從2011年起,省財政3年內每年籌措23億元專項資金,對欠發達地區給予特別扶持。
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激發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
文化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延綿不斷、持續推進的過程。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用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激發創造活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鞏固文化大省建設成果基礎上,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等“三大體系”,加快推進文明素質工程等文化建設“八項工程”,重點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等“十大計劃”,努力建設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氛圍濃郁、文化形象鮮明的文化強省。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帶動學習型社會建設,深化理論武裝工作,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廣泛開展“我們的價值觀”大討論,深入推進道德主題實踐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顯著提高。積極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和覆蓋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了多形式服務、多渠道供給、多方位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重連續8年居全國省區市首位,圖書館總分館制、農村出版物發行小連鎖等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創新經驗在全國推廣,全省文化民生持續改善、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精心培育了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文化優勢產業、文化產業區塊和文化企業集團,著力打造中國國際動漫節和義烏文博會等文化產品交易和展示平臺,影視動漫、出版發行等優勢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共有民營文化企業4萬多家,從業人員75萬人,投資總規模1300億元以上。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國辦文藝院團改革實現新突破。堅持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兩翼齊飛”,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對外演展精品,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對外文化項目,對外文化交流渠道不斷拓展,浙江文化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五、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強化科學發展的政治保障
事業成敗,關鍵在黨。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省委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全面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著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省各級黨組織把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作為推動浙江科學發展上水平的重大機遇,作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強大動力,努力取得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
在全省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中開展以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為主要內容的創先爭優活動,持續深入地開展“服務企業、服務基層”專項行動,組織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強化服務理念、豐富服務內涵、拓展服務途徑、提高服務能力。大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開展規范干部任用提名、差額選拔干部、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公推直選等6項改革試點。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抓好12項人才工程和8項人才政策落實。不斷推進對發展黨內民主的探索和研究,探索黨代會常任制、黨代表任期制試點工作。深入推進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積極探索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和防止利益沖突問題,完善具有浙江特點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重視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在全省各行政村普遍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級(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持續多年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今年上半年采取省市縣鄉四級聯動方式,在全省開展“進村入企”大走訪活動,組織各級干部深入全省近3萬個行政村和上萬家企業進行走訪調研,興起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訪民情、辦實事、抓落實的熱潮,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民風聚民心。
來源:求是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