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周末的深圳中心書城人頭攢動,買書的學生,休閑的市民,聽講座的人們,熙熙攘攘充滿了這座國內單層面積最大的書城。除了書城,人們還可以選擇在深圳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在社區的活動中心和像青番茄網上圖書館這樣的民間機構參與各種自己喜愛的讀書、音樂會、戲劇等免費公益文化活動。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對公民文化權利的尊重,也就是對人本身價值的尊重。”--這是2000年11月首屆深圳讀書月期間,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是文化發展根本目的”的理念。
曾經是頂著“文化沙漠”的帽子扮演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如今早已蛻變成全國創意文化城市的示范地區。今天的深圳,已經初步建立起設施齊全、機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率先扛起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大旗,成為有識之士施展創意創造的廣闊平臺,真正的完成市民文化的“福利”到“權利”的轉變。
平等是實現文化權利的前提
深圳是全國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比例倒掛最大的城市。移民是深圳的特征,移民文化更是深圳鮮明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凝聚要展示出各自風采,另一方面要在公共生活中締造共同的價值觀念,這是充分體現市民文化權利實現的關鍵所在。所以讓市民能平等地接觸到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就成為了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的前提。
以最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為例,深圳在這方面無疑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記者了解到,深圳每年投入兩億多元用于中小學的地方教材與教輔材料采購,占總數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可以享受到免費的地方教材與教輔材料,不僅公立學校得到政府資助,一些民辦學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也同樣享受此政策。
在深圳從事租車服務的司機陳師傅的創業經歷中就刻著標準的 “深圳青年”的印記。十幾年前陳師傅從安徽老家只身來到深圳,來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回老家娶個媳婦。
“我是當時村子里走的最遠的一個,他們遠的也就到上海了,去江蘇的人最多。”至今讓他引以為傲的還是來到深圳的這個選擇,這個純粹的地理上的差異在當時卻意味著誰的“膽量”更大。
從聊天中得知,陳師傅在工廠的業余生活很豐富,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廠子里的圖書室看書和學車上。后來廠內組建車隊,他通過招標包了一輛商務車做接待。現在陳師傅已經在深圳安家落戶,跟妻子和弟弟一起開了間租車公司,業余時間也喜歡看書、上網。
為了豐富像陳師傅這樣的外來青工的文化生活,引導和培育他們對深圳的家園意識,創建美好和諧深圳,深圳市委宣傳部和市文體旅游局主辦了“深圳外來青工文化節”。這是全國唯一以勞務工為主要受眾群體的節慶活動,每年一屆。文化節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攝影大賽、書法大賽、知識競賽、器樂比賽、街舞大賽、電子競技比賽等文化活動,吸引了廣大外來青工踴躍參與。
不僅如此,“十大書香家庭”評選、社區建設了自動圖書館、這些活動的舉辦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個重要文化景象,一種倡導文明、樹立文化榜樣的力量滋潤了文化發展的沃土。在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不會受到身份、級別甚至收入高低等因素的限制,能接觸文化資源的人是社會中的大部分人,任何人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和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
倡導閱讀滿足各種文化權利訴求
“我們把“有書看”作為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讀書是和人們素養的培養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實現市民讀書求知的權利訴求,另一方面也從讀書求知出發提升整個社會市民的素養。深圳同樣把讀書求知權利的實現,作為市民文化權利實現的基本的工程。”在談到文化權利最基本的條件時,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這樣回答記者。
據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機構2011年的統計數據,全國出版物銷售排名在前的15大書城中深圳展了3家。深圳人圖書音像消費每年15億元左右,占全國市場的4%。深圳每年11月的“深圳讀書月”更是成為了深圳市的一張“名片”。
每屆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推薦”、“讀書論壇”等活動成為城市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空間和舞臺。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讀書的入口,雖然讀書月只有一個月,卻通過這短短的一個月中強化了一種概念、培養了一種習慣。截止到去年,讀書月已經舉辦了12屆,參與人數達到950萬人次。
除了深圳讀書月,深圳的書城也是一大特色,相比其他城市以金融、商業聚集地作為城市的CBD,深圳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書城開在哪里,哪里就變成CBD。書城也走出傳統書店單純售書的單一模式,轉型成為復合型文化交流聚集地。人們把商務洽談、訪親會友、甚至情侶約會的地點都設在書城。逛書城已經成為市民以及外來人員文化消費場所的首選。
據深圳書城中心城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太清介紹,一方面書城持續舉辦大量的公益文化活動,打造出“深圳書城選書”、“深圳晚八點”、“莎莎講故事” 等多個深受廣大讀者認同和喜愛的精品欄目,從周一到周日,從幼教育兒到留學資訊,從名家講座到讀者沙龍,來到書城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歡的文化交流、欣賞和閱讀體驗活動。
另一方面創意在書城中成為最大亮點。售書讀書在中心書城只是面向市民眾多文化服務項目中的一個,各種創意小店、書畫藝廊、文化展覽也讓讀者在書城感受更加豐富的文化氣息、受到藝術的感染,同時滿足市民對文化參與文化消費的訴求。
尋求文化普及與高端文化的平衡點
文化區別于其他領域有示范引導作用。我們要通過高端文化的引導來帶動它的發展。
據悉目前深圳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市、區、街道、社區4級文化設施網絡,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達1114座。其中,全市公共圖書館(室)618座,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62個,博物館(含紀念館)22個,美術館6個,高雅藝術演出經營單位場所25家,各類文化廣場381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這一組數字足可以看出深圳政府在文化建設的硬件建設上做了多大的投入。文化被更多的人掌握,文化的傳播速度也大大超過從前。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如何喚起市民對高端文化的渴望與熱情,成為了深圳文化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自1994年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批準建立了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以市場機制來引導文化投資,真正的把資金投在了百姓感興趣的、具有文化引導力的項目上。2007年初,全市公益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在全國率先免費開放,其中也扶持了涵蓋戲劇、戲曲、古典音樂等多種高雅藝術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動。
“美麗星期天”的公益音樂會每周日會準時與大家見面。在這里市民不僅享受到各種演奏形式的音樂會,還可以和音樂名家面對面進行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教育。加之“深圳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引進的“高精尖”演出項目等,還有影響全國乃至海外的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會,逐漸使深圳成為繼北京和上海之后的又一個“文化重鎮”。(劉一文、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