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日,中澳文學節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首次到華訪問的2003年諾獎得主JM庫切,會面交鋒,就諾貝爾文學獎及其意義分別發表演講。庫切談到阿爾夫瑞德?諾貝爾良好的文學品味,以及他關于文學"理想主義的導向"對諾獎歸屬的影響。
莫言首次在公開場合坦誠談及與諾獎的愛恨情緣,甚至向媒體呼吁,請少邀請我參加活動,我會用寫作來回報大家。莫言的幽默發言引來陣陣理解的笑聲,以及庫切的"我給您我真誠的同情"。
莫言說,他自己絕對會回避諾獎這一話題。今天是冒著風險和庫切切磋。他說文學創作不應以獎項為目的,而是應追求自我表達,追求光明。
要想寫得好,先把文學獎要忘掉獎。
過去幾年,因為一直被博彩機構列為最有機會得獎的中國作家,莫言深受其苦。甚至說,和一個作家有仇,就造謠他最有希望的諾獎。
去年八月,因為博彩的預測,莫言為了躲避過多地關注回到高密。在幾乎忘卻時,諾將悄然而至。
得獎之后,我起初心煩,想不到這么多人恨我。
莫言坦言諾獎之后,竟有親戚朋友求他找工作,幫看病,打官司。這引發他對諾獎得主在社會,特別是在中國,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得思考。
我就是作為老百姓在寫作,不要錯以為自己成了大人物。
用我家鄉話來說,你要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
我還是希望能獨來獨往,才能冷眼旁觀。
我希望能自由的選擇生活方式,而作家的地位也不用抬太高。
我會繼續安靜的寫東西,同時悄悄的做有益于社會的與寫作無關的事。
我盡快回到書桌,寫出好作品,才是我該做的。
他說在去瑞典領獎的十幾天,他也重新認識到以前對諾獎的認識有偏差。
瑞典學院關注的首先是文學,而不是人的因素,或政治的因素。
文學本身是最重要的標準。而對諾獎的評判,來自瑞典社會上下長期大量的閱讀。
比如跟國王王后吃飯時,王后就提到,她十幾年前就開始閱讀不同語種的莫言作品譯本。
諾獎是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照出真正的我,以及哈哈鏡里的我。
再過六個月,新的諾獎得主名單將出爐。到時候就沒人理我了。
我期待,他說。(記者 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