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五年之后,敬禮男孩兒郎錚說他很高興關注自己的人不那么多了。
3歲的郎錚獲救后,對救援人員敬禮并說道:“謝謝叔叔。”隨后,他便成為了四川省北川縣地震中的標志性人物。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媒體包圍了他。
“我不喜歡攝像機,”8歲的郎錚說道,“我很高興現在來采訪的媒體沒那么多了。”由于采訪數量減少了,郎錚現在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做運動,他特別喜歡打乒乓球。
郎錚目前正在綿陽市一所國際學校讀小學二年級,他的父親郎洪東說兒子的體育成績在300人的班上排名第一,全校排名第二。
“他已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郎洪東說道,“因為地震后他被埋在廢墟中,獲救后他常常很怕黑,甚至不敢自己去廁所,我們讓他一個人在房間里待很長時間以適應獨處的狀態。但時間帶來的變化最大。”家人從來不在小郎錚面前提起地震,也不讓媒體這么做。
郎錚說這并不是唯一的變化。“我長高了。”他微笑著說道。
郎錚努力忘掉災難,但他仍然記得是誰救了他。“他還記得是解放軍戰士救了他,”郎洪東說道,“他喜歡跟軍事有關的東西以及軍旅題材的電影,我們還用玩具槍玩兒打仗。”郎洪東是一名警官,是他教會了兒子如何敬禮。
郎錚現在仍然與戰士們保持著聯系,他們通常在節假日互通電話。他還定期拜訪攝影師楊衛華,正是該記者拍下了郎錚敬禮的照片,使他變成了一個國際偶像。
“他是個好孩子,”楊衛華說,“我們兩家人都覺得是地震讓我們走到了一起。”49歲的楊衛華幾年來一直在用相機記錄著郎錚的成長歷程,郎錚也經常用楊衛華的相機照相。
“郎錚很幸運,”楊衛華說,“距他一米遠的一位老師不幸喪生,由于個子小,他被夾在兩塊墜落的樓板中間,要是換作一個成年人,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盡管如此,郎錚還是受了傷。他的小指頂端被切除,無名指和肩膀上都留下了傷疤。
“他差點兒失去了手臂。”楊衛華說。郎錚聽到后,彎起胳膊鼓起肱二頭肌,咯咯地笑著。
隨后,他笑著拉起袖子,胳膊上露出了一塊鋸齒狀的傷疤。
郎錚所在的幼兒園有40多個孩子,僅有3人生還,除郎錚外的其他兩人受了重傷。如果沒有解放軍戰士,沒有人能幸存下來。
郎錚說他長大后想當一名戰士或是科學家。“我不知道為什么。”他說道。
他還有很長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記者 Erik Nilsson 黃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