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大型機械可能遭破壞圓明園的“骨架”
1999年起,北京市政府曾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共同研究、編制完成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00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包括圓明園管理處在內的機構和組織公認為指導圓明園遺址保護和利用的綱領性文件。規劃中明確界定了園內的遺址包括建筑遺址、山形水系和植被,必須整體保護。
當記者問到文物遺址的范圍是什么時,張國斌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園內的山形水系、園內的一草一木都是文物,這是對文物寬泛的理解。在實際上,狹義上的概念是有實際載體的文物。”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曹新2012年秋天曾到過工程現場。她說,動用大型機械的做法是很不審慎的,可能遭破壞的首當其沖就是山形水系——圓明園的“骨架”。
“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不是原始存在的,是人工挖湖堆山而成。山重水復的空間結構,從自然山水中概括而來,是中國古典園林、平地造園的高峰典范。”曹新說,“我們看到的作業場景,這種方式對非常重要的遺址是不應該的。按他的方法挖下去一鏟,有沒有碰到原來的路基、駁岸?希望管理處能拿出具體的依據。”
長年研究圓明園的法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學院講師、法籍華裔建筑師邱治平也認為,圓明園的精髓就在山形水系,曾經保存相當完好,但十多年來的園內很多修復行動都造成了狀況進一步惡化。
“在缺乏充分調查的情況下,開挖可能會破壞遺址。這是抹去歷史記憶,是不能接受的。”邱治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