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放飛的朱鹮 向明超 攝
10月10日上午, 隨著一聲令下,河南省信陽市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34只朱鹮,從繁育基地大網籠里飛出,在天空中展翅翱翔。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次放飛朱鹮34只,是中國原產地以外的首次放飛,擴大了朱鹮野外種群分布范圍,這是朱鹮拯救保護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標志著中國拯救瀕危物種邁入新的階段。
據悉,朱鹮又稱朱鷺,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朱鹮裸露的臉頰呈朱紅色,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下側和圓形尾羽一部分閃爍著朱紅色的光輝。由于有美麗而優雅的外表,被人們稱為“吉祥之鳥”和“東方瑰寶”。
據介紹,歷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南部,最北為西伯利亞北部,最南為臺灣東部。我國曾有19個?。ㄊ校┯兄禧q分布記錄。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加之朱鹮對客觀變化了的環境缺乏較強的適應能力,其數量急劇減少,并相繼在前蘇聯、朝鮮等國滅絕,我國朱鹮數量也急劇下降,30年代,14個省有分布;50年代,在甘肅、陜西、江蘇還有分布;最后一個標本是1964年在甘肅康縣采到的。此后一直認為朱鹮在我國已經消失,直到1981年在陜西省洋縣發現7只。
在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和國際組織關注支持下,通過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國朱鹮保護取得了重大成績,朱鹮數量已由發現時的7只增長到2000余只,全國有7處人工繁育基地,野生種群數量超過1000只。
由于朱鹮野外覓食、繁育、適應能力差,野生分布只局限一個區域,如遇大的傳染病發生,都有導致該物種滅絕。為了解決朱鹮野外種群分布過于狹窄,對自然災害和疫病的抵御能力較低等問題。國家林業局在2004年9月組織有關專家對河南蕫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組評估認為:蕫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暖濕潤,降雨量多,光照充足,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保護區內及周圍塘湖堰、水庫較多,魚類、泥鰍等朱鹮食物來源豐富,鳥類達315種,分布有與朱鹮同屬鷺科的白琵鷺,又有大量的白鷺、蒼鷺、牛背鷺等朱鹮伴生鳥種;保護區所在的羅山縣生態環境優越,污染程度低,政府和群眾環保意識強,適合朱鹮野外生存繁衍,是理想的遷地保護和野化放歸地。國家林業局2007年把17只朱鹮調到蕫寨保護區,保護區在2008年人工繁殖出幼鳥5只,幾年來,在專業技術和工作人員辛勤努力下,截止目前,朱鹮數量已達到128只。
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繁育基地的大網籠于2012年4月25日開工建設,在10月30日一個2850平方米的朱鹮野化大網籠順利竣工,網籠內模擬了朱鹮野外生存的環境,設置了池塘、沼澤、河流等。2013年3月,董寨保護區選擇34只身體健壯、親緣關系相對較遠的朱鹮放入大網籠,開展了覓食、飛翔、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野化訓練。目前,適應性較好,各種訓練進展順利,具備了放飛條件和要求。
朱鹮這一瀕危物種將在中原大地的上空展翅飛翔,得到恢復和發展,是中原幾代人的夢想。(記者 向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