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 科學發展
2001年11月10日,隨著一聲槌響,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主席卡邁勒宣布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是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可。
開放的時序由不確定變為確定,改革的步伐必須加快。
“中國號列車”帶著發展的喜悅與成長的煩惱駛入新世紀——
經濟增速保持高位,自主創新卻明顯不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漸拉大;民主法制建設成效顯著,社會管理則缺乏經驗……
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跨過1000美元大關,“黃金發展”與“矛盾凸顯”相互交織。
大轉折就是大機遇。
“縱觀全局,21世紀頭一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共產黨人冷靜觀察、深邃思考、總攬全局,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
一面是機遇,一面是挑戰。“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的課題再次擺到了全黨面前。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胡錦濤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強調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市場經濟體制從“建立”到“完善”,映照出十年間中國改革開放呈現的新進展,遇到的新問題;
這是改革目標的又一次部署,這是改革之路的再一次出發。
此后的十年,科學發展旗幟下的中國改革,看似靜水深流,實則動人心魄:
——“發展計劃”變為“發展規劃”,“又快又好”變成“又好又快”,“人均”取代“總量”,“質量”重于“數量”,改革發展思路發生根本轉變;
——教育改革大膽突圍,醫療改革破冰前行,社會保障愈發完善,以人為本的民生本色成為改革主旋律;
——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修訂完善法律法規,著力啟動司法改革,追求公平正義讓改革更具底氣;
——始終心系農村發展,繼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后,時隔十年,2008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通過有關農村改革的決定,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十年改革發展,從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到抗擊特大自然災害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
十年改革發展,從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
十年改革發展,從城鎮居民廣泛獲得社會保障到廣大農民種田不再交稅,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共產黨用理論與實踐反復昭示:中國過去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