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011年3月在國內多個城市出現的搶鹽現象值得深思,為什么一個并不高明的謠言經過網絡放大后有這么多人相信它?
或是因為盲從,或是為了從中獲利,通過網絡和手機散布食鹽被污染的消息,如瘟疫般迅速傳遍中國大地,并最終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食鹽恐慌性搶購。這已經不是中國的日用消費品第一次因為個人的言論不慎、或者游資的惡意炒作而奇貨可居,并出現全國范圍的恐慌性搶購了。從去年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到幾天前的“謠鹽”,其中的教訓值得反思。
市民訛傳謠言 搶鹽推高股價
“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暫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
3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一電腦公司工作的陳某在網上聊天時看到了上述信息后,未加思索便用網名“魚翁”將該信息復制并轉發。
此信息被人們通過手機短信、電話和互聯網手段等廣泛傳播。電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16日、17日當天,浙江全省的通話量出現爆炸性增長,話務量主要集中在16日傍晚。
從16日起,浙江、廣東、上海等地市民紛紛前往超市、便利店、農貿市場搶購食鹽,導致這些地區當起食鹽的銷售量相較平時猛增了10幾倍。隨后,這股恐慌性的購鹽潮從東部沿海開始向內陸和中西部地區蔓延,并席卷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時間,人心惶惶。
不僅僅是現貨市場,這股恐慌還直接體現在了股市上。17日受市場牽動,A股市場中的云南鹽化等相關鹽業個股放量大漲。3月17日,云南鹽化開盤漲停,收盤報15.10元,且成交量較前日再度放大;以鹽加工為主的蘭太實業繼3月15日漲停后再封漲停板;而作為生產鹽的替代品,涪陵榨菜股價也在當日急升7.41%至25.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