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中國現代化之路(摘要)
中國夢所展現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深刻內涵,實質上貫穿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宏大的時代主題,破解了中國這個唯一沒有斷裂的古老文明如何向現代世界轉型的世紀難題。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以引人注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借助于這一條道路,中國在一代人的時代里(30年為一代)完成了西方二、三百年發展進程的大時代,從而達到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接近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要時刻。比之GDP的數量和規模,更富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是中國人用這一過程向世界和歷史呈現了一種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般發展道路與模式。由此形成的影響將既是廣泛的,又是長久的。
19世紀中葉以來,一面是中國社會在外力沖擊下長久的沉淪,一面是中國人回應外力逼迫的屢起屢仆,以及由此形成的百年苦難和百年奮斗。因此,只有以此百年歲月中洋務運動的興衰成敗,戊戌變法的旋起旋滅,辛亥革命的直起直落為歷史的反襯,我們才能夠深刻理解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以及由舊民主主義轉向新民主主義和由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這就決定了在我們審視近代以來艱難坎坷的中國現代化之路時,170年歲月應當成為一種最大的歷史背景和最廣的思想視野。只有這種背景和視野才能為我們提供足夠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以近代中國170年的歷史來觀照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我們很容易看到: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的中國近代歷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中國在外力的逼迫下不斷地向下沉淪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在沉淪中不斷抗爭,為民族尋路的歷史。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道路實質上蘊含著對于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有過的輝煌的文明和歷史的懷念,并以此來支撐中國人對于外力的抵抗。但今天論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顯然已不是再回漢代和唐代,一百一十年的近代歷史里,中國人在抵御外侮的過程當中一步步地開眼看世界,同時又一步步地進入世界。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九十年代開始的變法運動,以及二十世紀初年開始的共和革命都表現了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以改變自己來回應外來的逼迫,就其本質而言,這種改變自己的過程便開始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洋務、變法和革命,動機都在追求中國的富強,因而都是在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與單純的回望歷史相比,洋務、變法和革命又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當中,使古老的中國走向世界,從而使古老的中國走向現代。這個過程使中國夢中不但蘊含著歷史內容,而且蘊含著時代內容。我們今天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正是從這里開始的。由于現代化成為中國夢,古人留給我們的“大同小康”的理想才獲得了新的意義,并成為另一種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我們這個民族能夠不斷地從過去走向未來。(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方松華)
編輯 黃適